徐老府邸的密室中,气氛比上次更加阴郁。
“格物苑?他叶明想干什么?是要公然宣扬那些旁门左道,蛊惑人心吗?”一个声音气急败坏地低吼。
“此举甚毒啊!”另一人忧心忡忡,“若真让百姓士子亲眼看到那些‘奇技’之效,我等以往所言‘玩物丧志’、‘动摇根基’之论,岂不成了笑话?”
“陛下竟也准了……”有人感到难以置信,更感到一丝寒意。
徐老依旧是那副古井无波的样子,但浑浊的眼眸深处,却掠过一丝凝重。他发现自己似乎低估了叶明。
这个年轻人,不仅手段强硬,更善于争夺话语权和塑造舆论。
格物苑一旦建成开放,其潜移默化的影响力,恐怕比十道推行新法的圣旨还要巨大。
“不能让他建成,至少,不能让他顺顺利利地建成。”
徐老缓缓开口,声音沙哑,“工部那边,我们的人虽然插不上手,但选址、用料、乃至日后开放时的安全、秩序……可做文章的地方,还有很多。”
他看向其中一人:“李大人,你与京都府衙关系匪浅,可否让府衙在格物苑周边,多加‘关照’?比如,严格核查往来人等,以防‘奸细’混入?或者,以维护治安为由,限制每日入园人数?”
他又看向另一人:“王御史,可联络几位言官,上书言说‘宫苑重地,毗邻皇城,设立此等公开场所,恐有不妥’,或可质疑其用地是否合规,建造是否靡费?”
他的策略依旧阴柔而粘稠,不正面攻击格物苑本身,而是从周边环境、行政程序、安全顾虑等角度,设置障碍,拖延时间,制造麻烦,试图将这件新生事物扼杀在繁琐的规章与潜在的“风险”之中。
一场围绕着一处尚未开放的展示场所的无声较量,已然展开。
一方是力图通过直观体验来普及新知、赢得人心的开拓者,另一方则是试图利用规则漏洞和行政手段来阻挠、延缓的守旧者。
叶明很快便感受到了这股无形的压力。
京都府衙果然派人前来“咨询”格物苑的安防计划,言语间暗示此地靠近皇城,需格外谨慎,建议推迟开放,先行完善保卫。
同时,工部内部也传来一些杂音,质疑动用内帑修建此苑是否合乎程序,用料规格是否过高等等。
“果然来了。”叶明对此并不意外。他一面让鲁衡等人加快进度,确保工程质量;一面亲自与京都府衙沟通,提交了详尽的安全预案,并承诺开放初期将限制人流,分批入场;
同时,通过太子向李云轩陈情,说明了格物苑对于开启民智、推广实学的重要性,间接回应了那些关于“靡费”、“不合规”的质疑。
他知道,格物苑能否顺利开放,其意义已远超一个简单的展示场所。
它成了一块试金石,检验着新思想能否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争得一方生存与传播的空间。
这场较量,无关刀兵,却同样关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