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明关于设立“格物苑”的构想,并非一时兴起。
他深知,要破除那些基于偏见和既得利益的阻挠,最根本的是要改变人心,而要改变人心,莫过于让其亲眼所见、亲手所感。
一份精心撰写的奏疏,很快便经由太子李君泽之手,呈递到了李云轩面前。
奏疏中,叶明并未提及朝堂上的争论,而是从“开启民智”、“弘扬实学”、“裨益民生”的角度切入。
他恳请于京城择一合适之地,设立“格物苑”,陈列演示诸如杠杆、滑轮、光影、磁石、水力等自然原理的简易器具,并配备讲解人员,免费向士子百姓开放,使其“观天地运行之妙,察万物造化之工”,明了实学并非奇技淫巧,而是经世致用之基。
李云轩览毕奏疏,沉吟良久。他敏锐地察觉到,这不仅仅是设立一个展示场所那么简单,这是叶明对那份《崇正学疏》无声却有力的回应,是一场争夺“道义”和“人心”的较量。
他欣赏叶明的这种机变与远见,但也清楚,此举必然招致守旧势力更强烈的反弹。
“准奏。”最终,李云轩朱批二字,并指定由工部协理,叶明总揽其责,所需费用从内帑拨付。
他没有大张旗鼓,选择了默许和支持,将风波的层级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旨意一下,叶明立刻行动起来。他选中了皇城西侧一处闲置的官家园林,这里位置不算核心,但环境清幽,足够宽敞。
他亲自绘制了苑内区域的划分草图:力学区、光学区、磁学区、水力区等等。
没有动用工部那些可能阳奉阴违的官吏,他直接从皇家工坊抽调了一批手艺精湛、对新学抱有热情的年轻工匠,由鲁衡暂时统领,负责根据他的要求,制作各类演示模型。
制作过程本身,也成了一场生动的格物课。
工匠们为了制作出能清晰演示杠杆省力原理的秤杆和砝码,需要反复调试支点的位置,精确计算力臂长短;
为了制作能完美折射、反射光线的水晶透镜和铜镜,需要摸索打磨的角度和光滑度;
为了制作能灵活演示磁极相斥相吸的磁石组,需要耐心寻找磁力最强、形状合适的天然磁石……
叶瑾得知三哥要办“格物苑”,更是兴奋不已,成了最积极的“小帮手”和“质检员”。
她拿着鲁衡等人做出的第一个杠杆模型,一遍遍地挂上不同重物,移动支点,验证着“力臂越长越省力”的规律,时不时还提出自己的疑问:“三哥,如果支点不在中间,两边的力臂不一样长,是不是一边省力,另一边就费力了?”
引得正在忙碌的工匠们都忍不住投来惊讶和赞许的目光。
在她的小小“监督”和不断追问下,格物苑的筹备工作虽然不算快,但每一件演示器具都力求精准、直观、坚固耐用。
---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叶明筹建格物苑的消息,如同投入静湖的又一粒石子,迅速在特定的圈子里传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