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晓芒《西方哲学史》144页:
“但是我思故我在这条原理本身却不是逻辑推理的结论,而是建立在内在反省的自我经验之上的,它是一种直觉活动。”
复旦版《十七世纪形而上学》也有引用笛卡尔的原话来证明:
“当我们发觉我们是在思维着的东西时,这是一个第一概念,这个概念并不是从任何三段论式推论出来的。当有人说:我思维,所以我存在时,他从他的思维得出他的存在这个结论并不是从什么三段论式得出来的,而是作为一个自明的事情;他是用精神的一种单纯的灵感看出它来的。从以下的事实看,事情是很明显的,如果他是从一种三段论式推论出来的,他就要事先认识这个大前提:凡是在思维的东西都存在。然而,相反,这是由于他自己感觉到如果他不存在他就不能思维这件事告诉他的。因为,由个别的认识做成一般的命题,这是我们精神的本性。”
复旦版《十七世纪形而上学》53页也说:
我思故我在作为第一原理是“由直觉提供的”。所谓直觉,并不是逻辑推理,而是心灵对对象的直接认识,在一瞬间完整地把握一个对象。
】
【上文“1、逻辑推论和2、内在经验、直觉”是我从网上看后引用的,目前为止我没看过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以及被引用的这些书。】
理性主义者好像与数学很有缘,那么作为理性主义者的代表之一,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按照“逻辑推论” 和“内在经验、直觉”的认识,以康德“分析判断”、“后天的综合判断”和“后天的综合判断”逻辑,究竟应该分别归类在那里呢?
康德写过很多本名带“批判”的书,其中有一本《纯粹理性批判》的书,是不是对此有所“批判”呢?
我对这本书目前的认识是(以我的思想解释):
真实在特定情况下表现出来一定的变化和结构。
感觉通过选取自己的某些感觉逻辑建立自己的感觉的变化和结构,以认识。
知性通过选取自己的某些知性逻辑建立自己的知性的变化和结构,以认识。
这些结构和变化的转换是有损的,事物-客体能被认识,成为知识,是客体对主体的符合。
也就是说不是主体符合客体,而是主体令客体符合自己。
纯粹理性批判的就是“主体令客体符合自己”,康德在此书中将自己加冕为哥白尼二世。试图促使读者对“一切天体围绕自己的立足点转”的思想进行思考,成为进行更深入的和新的思考和探索的基础。
(注:目前为止我没有看过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
欢迎探讨
欢迎探讨的方式:
1.在我的网站留言:
或
2.在书库留言
3.电子邮件
sunline@
4.其他
我不用QQ,如果需要可能去注册一个论坛。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我读叔本华
我读叔本华
2007年6月9日星期六
今天买了本实体版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我之前读过电子版的很少内容,包括chm版的悲观论集卷和pdf版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很少内容。
chm版的悲观论集卷内容包括:
悲观论集(王成 译)
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孟庆时 任立 译)
论充足根据律的四重根(刘林 译 李文耀 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