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们不能妄图阻碍,但是可以通过自己的意志来进行自由-选择被自己所肯定、理解的、补充的、试图补全的,如果其符合道,与现道的基础匹配,符合现道,自然可以实现真正的目的。与此可以看到“无为而为”思想的一角。
如果去“否定”,即使其与现道的基础不匹配,即使其不符合现道,即使其不符合道,那么从否定中可以获得的和失去的,随着智慧的增加,可能会获得更多的、更深的理解。 。。
我能按什么对什么进行归类
我能按什么对什么进行归类
我能按什么对什么进行归类
本文用于补充本文集中 “关于我是什么主义者”一文。
我只能以给我确定下来的逻辑来给了给我确定下来的。
如果两者是变化的、发展的、就不能去归类了。
如果不明白,而妄图去违背客观规律,只会使自己僵化。
了解一下一个概念、归类逻辑,好像明白了,可以进行归类了。
换个角度去了解,了解一个其他角度描述的同一概念、归类逻辑。如果这些角度达到一定的量后,我产生的质的变化是“我不能在不知的情况下去归类,即便归了,其结果也是变化发展的,它将随着促使我作出归类的基础的变化而变化。我不能强制令我的思想限定在固定中,这是违背真实的。”
有兴趣的可以看看本文集中“看看用康德思想如何对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进行归类”一文,下面文章中的“机制”等概念就不重复解释了。
古代中国、西方各国、印度等地都没有“认为地球是圆的”、“地球是绕着太阳转”思想的形成和确定。这种思想固定了多少时间?形成这种思想的立足点在那里?这是不是说明我们潜意识中有着这样一种机制支持以这种方式形成这种结果呢?
这种机制在未被了解之前是一种束缚,不管我们知道它与否,在了解后,难道我们还要在显意识中给自己加上第二条束缚,以监禁自己的思想吗?
综上所述,不要以为我不能归类,那么我就是虚无主义者?或者我认为“可以”,那么我就是乐观主义者?或者我认为“不可能”,那么我就是悲观主义者?自认的或他认的××主义都是固定的,而思想是发展的,除非自己去加以阻碍。同时我也不否认限定的价值,但不了解去作的就有可能就违背客观规律了。这个了解是需要自己去形成的,书上写的、他人说的只能提供一个可能,一个测试,一个基础,提供自己思维的素材而已。只有自己形成的才能对实现自己意志的自由,促进而不是阻碍发展。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用康德思想如何对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进行归类
用康德思想如何对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进行归类
归类的前提条件描述:
笛卡尔、莱布尼兹、斯宾诺莎等是理性主义的代表。
诺克、贝克莱、休谟等是经验主义的代表。
康德将知识一分为二。
1、分析判断-谓词至少是暗含在主词中的判断、先天的、独立于经验之外,理性的范围。
2、综合判断-谓词不在主词中的判断。
康德将综合判断再一分为二。
2.1、后天的综合判断,经验的范围。
2.2、先天的综合判断,形而上学的范围-那些实在中是真的但不能在经验中验证的东西。
注:1-2引自《叔本华(On Schopenhauer)》 作者: S·杰克·奥德尔()P19
对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的认识也存在多种。
【
1、逻辑推论
梯利《西方哲学史》310页的解释是:
在这里笛卡尔不是从经验的心理事实推论出:我思,故我在;而是从逻辑上推论:怀疑意味着存在一个怀疑者,思维意味着存在一个思维者,即一个思维的东西或精神实体;这样就把握了在他看来是一个合理的、自明的命题。
复旦版的《十七世纪形而上学》52页也有相关的说法,虽然作者对此是持否定态度的:
在有些地方,笛卡尔也常常喜欢用推理形式来谈论“我存在”。例如,在《致Colvius信》中,他说:"从一个人在怀疑这一事实推出这个人存在,这本质上是十分简单十分明白的事情."在《谈谈方法》中,笛卡尔也说:"从我在想着怀疑他物的真理性这一事实可以非常清楚、非常确实地推出我存在”。
2、内在经验、直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