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排成一列,站在书院门口,立刻吸引了所有路过行人的目光。
白初尧的视线在孩子们兴奋的小脸上扫过,最终落在了自己的三个孩子身上,脸上不由得露出一丝复杂笑容。
他微微侧过头,靠近白露,用只有两人能听见的声音轻声说道。
“说实话,我当初是想让他们都留在京都的。”
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未能如愿的遗憾。
“你知道,京中的国子监,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将来毕业后的人脉关系,都绝非青州的书院可以比拟。。。。。。”
白露的目光柔和地落在每一个孩子身上。
她完全能够理解白初尧的想法。
“兄长,我知道你的顾虑。”
“可是,你看他们现在的样子。”
白露伸手指了指正好奇地四处张望的孩子们。
“孩子们有他们自己的想法。”
他们喜欢这里,喜欢和兄弟姐妹们热热闹闹地在一起。
在我看来,这份发自内心的快乐,比什么都重要。”
白初尧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去,只见自己的长子白廷敬,正被七个小月围在中间,七嘴八舌地问着各种问题,他虽然应接不暇,脸上却挂着开心的笑容。
他不禁叹了口气,那口气中郁结的遗憾,瞬间便消散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释然。
“你说的对。”
他转回头,看着白露,眼中带着笑意。
“是我着相了。”
“廷敬他们几个,自从知道你要带小月亮们来青州读书,就铁了心要跟着。”
“我怎么劝说都不听,连他们母亲的话也不管用了。”
白初尧想起当时的情景,觉得又好气又好笑。
“如今也没有战乱,谢氏也不会搞鬼。。。。。。京都也没什么不好。”
“我问廷敬,国子监不好吗?那里都是未来的国之栋梁。”
他模仿着儿子当时的语气,摇了摇头。
“你猜他怎么说?他说,‘父亲,在妹妹们身边,我读书更有劲头。妹妹们若是有不懂的,我还能教她们。这比认识多少达官显贵都有意思。’”
白露听了,也忍不住笑了起来。
“廷敬是个好哥哥。”
“这孩子,主意大得很。”
白初尧感慨道,“还有卓君和青越,也都嚷嚷着‘要和姑姑在一起’。”
“我这个做父亲的,实在是拗不过他们,最后也只能大手一挥,随了他们的意了。”
就在两人说话间,白鹿洞书院的山长,一位须发皆白、精神矍铄的老者,早已得到了通报,亲自带着几位先生在门口迎接。
山长姓徐,是当世大儒,看到这十四个站得笔直、个个都精神抖擞的孩子,老先生的脸上立刻笑开了花,眼角的皱纹都舒展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