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儒收回目光,笑道:“此乃刘备之离间计,主公觉得是在下可信,还是李肃可信?”
李肃的职位并不算高,可以说,他甚至没有资格跟在董卓身后。如今却一反常态,李儒怎会觉察不到异样?
辩解的方式有很多,李儒的选择却并不算明智,甚至可以说是挑了一种不算好的说辞。
这正是人性。
离间计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君
臣之间存在着隔阂,以及缺乏信任。此时此刻,李儒忽然想知道,董卓是否还信任自己!
若是多年辅左之功尚不及小人谗言,他又何必再浪费心血去想着力挽狂澜?
离间计?
董卓听到李肃的辩解不禁一怔,本该是证据确凿之事,却又忽然充满了疑点。
“你就没有什么想说的吗?”
“在下问心无愧,何须多言?”
李儒反问。
按照一个谋主的角度,这种任性的行为并不明智。可若是站在一个人的角度,付出了一切却被猜疑,这无疑是十分伤人的。
“主公,万万不可轻信此言,也许是军师眼见事情败露,欲反其道而行之。”李肃进言。
虽然被李儒看得心里发毛,但他还是硬着头皮开口了。开弓没有回头箭,如果不能坐实李儒叛徒的身份,死的一定会是他!
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只能一条道走到黑。
董卓被他提醒后,又追问道:“文优,咱问你,当初你既然已经知道贾诩之才,为何不向咱举荐?”
这个问题来自李肃半道上进的谗言,却又不全是出自他之手,确切的说,他只是一个传声筒。
利用贾诩的事打击李儒,这是郭嘉的计策,那时也曾开玩笑的询问贾诩的意见,后者却是欣然应允。
如今各为其主,岂能顾及旧情?
贾诩同样很清楚,李儒活着,他们的很多手段就会难以施展,何况这招离间计针对的不仅仅是李儒。
事实上,李儒也的确被这一招难住了。
他总不能直言相告,贾文和看不上你董卓,不举荐也有我本人的私心,避免被贾诩盖过风头。既然他贾文和想韬光养晦,那我便顺水推舟,让其继续隐藏。
“贾诩此人喜欢蛰伏,不愿扬名天下。”左思右想后,李儒给出这一答桉。
“那他为何去了刘备麾下,便不再蛰伏?”董卓继续追问。
这话再次让李儒难以回答,总不能说你还没有获得贾诩的认可吧?
可以预见,以董卓的性情,若是实话实说,他必然会恼羞成怒。
正待回答,却又听李肃说道:“军师莫不是故意让贾文和投向刘备,好为自己准备退路吧?”
“哦?在下也有一问,刘备究竟给李将军许诺了什么赏赐?”
事已至此,李儒已经能确定,李肃必然已经倒戈,否则绝不会如此想要置他于死地。
李肃心头一跳,他没想到李儒会这么快洞悉,让他有些猝不及防。
他的确已经投向刘备,李儒的项上人头正是他的投名状,也是晋身之姿。
除此之外,还要借李儒之死挑拨董卓与韩遂之间的关系,如果这些事能够办成,刘备许诺的“侯爵”就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