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言一出,满朝震动,自古迁都乃第一等大事,如何不令人悸动,但震惊过后,满朝文武竟少有的没多少人出声反对。原因很简单,一个现成的例子在那摆着呐——绍兴帝率五千卒奇袭,弃陆出海,绕了个大圈,登陆之后,仅仅一日夜间,就攻入皇宫。拍马屁的固然可以津津乐道,言道此乃官家天纵神武、用兵如神,可是,如今是官家坐皇宫了,万一被他人也来这一手……须知在此次奇袭中,声名鹊起,功勋卓著的御营右军,此前可是天波水师的手下败将啊!
百官心下嘀咕,再看看丹墀上一脸木然,眼神游离的官家,无不心下雪亮,齐声赞成迁都。与历代政局稳定的王朝不同,南宋初年,朝廷屡屡迁都:赵构最早称帝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之后迁都至扬州;在扬州的行在被金兵焚毁后,再度迁移至杭州临安府。立国五载,三度迁都,在历代王朝中,也算是少有的了。这也就造成了南宋的官员们,对迁都这等大动作,产生了相当的适应性,说白了,就是习惯了,只当又一次大搬家罢了。
这迁都之事,明面上是万俟卨秉承秦桧之意,首倡其事,实际上,却是秦桧秉承上意,然后选择一个份量不大不小的监察御史,抛出这个动议,效果出人意料的好。看来官家与诸臣都想到一块去了,这临安府,杭州城,真的太不安全了……江南虽有各种各样的便利,诸如无需漕运,便于海贸,商贾巨富云集等等,但没有安全感,一切都白搭。
好了,迁都没问题,下面的问题是——迁到哪?
对于这个,万俟卨也是胸有成竹:“荆湖之南,长沙!”
长沙?就是长沙!
早在建炎三年,赵构被金军撵着屁股赶过长江,短暂落脚于建康府时,就曾讨论过以何处为都的问题。当时就有一种意见,认为应当去长沙;另一种意见认为当去武昌;最后是一文一武两位大臣劝阻,韩世忠说:国家已失山东、河北,若再弃江淮,就没有地方了;大臣吕颐皓则认为浙西水乡好,敌骑虽众,不得驰。这才最终促使赵构决心定都临安。
只不过,此一时,彼一时。当初面对的敌人是金军,江浙纵横的水网,的确可令金人大吃苦头,黄天荡之战,就是明证。可眼下的对手却是天枢,人家水上的力量,比自家只强不弱,虽然签订了盟约,但国与国之间的战与和,岂是一纸空文所能约束得了的?
迁都之议,君臣同心,短短三日,奏议通过。
七月,南宋开始南迁。
而早在此之前的四月初,万里之遥的北疆,一支近十万人的庞大迁徙队伍,也陆续集结于犹是寒风凛凛的漠河边,在两位部族大首领:完颜撒离喝与乌陵思谋的率领下,即将踏上茫茫未知的生死旅途。
狄烈没有食言,给了女真人一条活路,更给了女真人一文一武两个领导者。至于能不能在那广袤无边的极西之地,杀出个未来,就看他们自己的本事了……
狄烈倒是真心希望女真人能在西伯利亚这片无主之地立足、立国,非如此,自己将来怎么摘桃子呢?
嗯,说到桃子,似乎,有一颗名为“帝国”的桃子,已经成熟了呢……(未完待续。。)
第四百四十五章 立 国
(大盟与诸书友的赏赐与票票真是马上送到!多谢!)
~~~~~~~~~~~~~~~~~~~~~~~~~~
一一三二年,曾经称霸中原的两个最大王朝,金与宋,一个国灭嗣绝,残族远徙,彻底消逝;一个识相知趣,举国南遁,以避锋芒。
对于南宋小朝廷这种“不用你动手,我自己跳下去”灵活务实的态度,狄烈要给赵构君臣点个赞。然后,毫不客气地下令天波师占领了昌国(今浙江舟山),与南宋的明州(今宁波)隔海相望,将一把尖刀,抵在南宋这只大肥羊的腰肋上。
到了眼下这个时候,局势已经明朗化了。天枢势力非但囊括了整个中原,更收复燕云,将势力范围推进到塞外北国。接手了辽、金及北宋大半领土,其国土地面积之广,几追汉唐。下一步会是什么,路人皆知。就算是一个普通的贩夫走卒,也都是知道,改朝换代的时候,就要到来。
水到渠成,立国称帝的时机成熟了。
任何一个读书人都是知道,第一个劝进的人,必得富贵,人生可少奋斗十数年。如此无本巨利之事,怎不令人趋之若鹜?
在狄烈刚结束东京审判之后,距离数千里之外的长安,已有士人上书,请求华王称制建国。一人带头,百人应和,千人连袂,万人景从。
狄烈人还在回京的半道上,各种奏疏已如雪片般堆满了华王幕府衙门。令幕府长史虞允文又喜又愁:喜的是华王当真是众望所归,不负自己一番追随;愁的是这样下去,光是拆批奏疏,就令整个幕府忙得脚跟踢后脑勺,什么事都干不了……最后实在没办法,所有关于请华王称制建国的奏疏及请愿书,一律发送宫中。
如此一来,被如山奏疏堆满的地方,由华王幕府,变成了皇后案头……
狄烈一回到长安。就受到空前热烈的欢迎。龙首原上,人山人海,漫无边际,鼓乐笙歌。绵延十里。
民心可期。军心可用。威服天下,四海归心。
狄烈已经完成了由最初单枪匹马拯救苍生的英雄;到独立拉起枪杆子,对内压制皇族。对外抵抗异族侵略的枭雄;再到灭金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