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什么厚赏诱惑,也没有什么活命承诺,但就是这普普通通的大实话,却激起了金军俘虏们的强烈求生渴望。
要生存,就要挖洞!最简单不过的等价交换。
三百余名金军俘虏,以前所未有的激情,手持锹镐,背负竹筐,推着唯一能让他们保命的五辆巨型挖洞车,向付出了血与汗铺就的狭长通道,进发。
到了这个时候,天诛军也不会在一旁看热闹了,饱餐之后,开始集结,做好进攻准备。
同样的,长安各城墙段金军,也在翰鲁的调遣下,向东南角集结。只是这个地段的城头,实在容纳不下太多人,五百已是极限,其余近千金兵,只能分散两侧及城下,随时候补。
通常攻城方很少有象天诛军这样,单单只集中在一处进攻,别处连个佯攻牵制,分担压力的诱军都没有。
邵兴也就这个问题询问狄烈,狄烈的回答令这位陕州兵马都钤辖瞠目不已:“为什么要分散金军?我就是要他们集中,越集中越好!”
唐宋时的长安城,均为夯土墙——当然,有时夯土墙也是不能小觑的,那种以蛋清、糯米浆混合粘土韧草,千锤百打,层层垒压筑成的城墙,其实坚固度不比包砖墙差多少,只是有耐火不耐水的缺陷,这点比不了包砖墙。
唐朝时的长安城,墙城无疑是最好的材料与最坚固的方法筑造的,但经过唐末五代战乱摧残,早就不是原装墙体了。宋代重修,因长安地位下降,不再为当朝统治者所重视,城墙的修筑质量可想而知。
到北宋末年时,长安城墙又屡屡被毁,最近方由高勇仓促重修,质量再降一个档次。然后,又因东南角的地质问题,被天诛军盯上……
这一切所形成的结果,就是当金军俘虏将手里的锹镐重重劈下之时,城墙大块大块的土坷垃,呼啦啦砸下来。虽然被弄得似泥人一般,但金军俘虏们却开心不已,泥人总比死人好啊!
随后,他们的开心就到此为止了——城头先是沸水淋下,烫得金军俘虏浑身冒泡,皮肤一层层脱落,露出鲜嫩的粉肉……惨叫声不似发自人声,而似地底冤魂地长泣。很快,这令人发怵的泣叫,就被一桶桶滚油与数支火箭,变成狂舞的火人。叫声陡然转厉,然后,戛然而止……
第一批挖洞的金军俘虏,全灭。(未完待续。。)
第三百四十七章 决战长安 (下)
城墙下惨烈的一幕,尽收狄烈眼底,以他经年征战的坚强心脏,也不禁一阵痉挛。冷兵器时代的攻城战,果然够残酷,这还不是自己麾下的士兵,只俘虏而已,那惨烈之状,就已令人头皮发炸了。看来,以后还是要争取多打野战、浪战,尽量避免强攻城池。
五辆挖洞车,只有三辆完好推到城墙下,其余两辆在过护城壕时,均被抛石与巨箭击毁。
所谓挖洞车,当然不是说车能挖洞,而是能给挖掘军兵提供良好保护,使之免遭水火石矢的打击。车辆形如屋,人字形的屋顶木厚如拳,车内以八根水桶粗木桩为支架支撑,车外铺生牛皮,抹生石灰,还有河底淤泥。厚厚数层,水火不侵,石矢无用,甚至重达数百斤的擂木砸下,也只让车顶裂开一隙,未能摧毁。
金军俘虏只在这个时候,才有存活掘墙的可能——先前那一批为抢时间,跑得太快,结果全队覆没。
挖洞车空间不大,顶多罩得住十数人,所以大多数俘虏都是等在百丈之外,手持工具旁牌,等候替补。什么时候替补?当然是前一拨人死光的时候!
挖洞车毕竟是木车,不是钢板车,其抗压抗砸力是有限的,能顶得住一刻,未必能顶得住两刻,顶得住两刻,未必能顶得住半个时辰……很快,第一辆挖洞车在守城方将三根檑木捆在一组,悬吊下坠的恐怖重力下。轰然崩塌,车内的金军俘虏尽数压成肉糜。
另外两辆挖洞车,也先后被如法炮制击毁。
但是,就在这不到半个时辰的时间里,两个五尺深、三尺宽的洞穴已挖成。虽然没达到天诛军的尺码要求,但至少可以安全地躲藏在洞穴深挖拓宽了。
到了这个时候,防守方的守城器具已失去作用,只能动用人力了。金军当即令数十军卒缒绳而下,以刀斧击杀挖洞金军俘虏。
要说个人技战术及搏杀经验,这些金军俘虏却是强过守城军卒。只是碍于手里除了旁牌。没有别的武器,加之人少,眨眼便被杀了个干净。
狄烈二话不说,立即给下一批金军俘虏配上手刀木枪。百余武装俘虏。冒着满空石矢。穿过打击区时。已倒下一半,冲过护城壕时,又倒下一半。最后能成功冲进洞穴的,不过十余人。
就这十余人,分工合作,一半在里边挖掘,一半持刀牌木枪顶在洞口。金军虽多,但洞口狭窄,人力优势根本发挥不出来。等他们耗费时辰,终于击杀守洞俘虏,冲入洞穴内时,才惊骇发觉,就这不到一个时辰的功夫,已挖出两个丈余宽深的大洞……
“爆破口挖掘成了,让爆破都上。”狄烈无需听侦查回报,他看得比谁都清楚,直接下达爆破命令。在分秒必争的战场,指挥者反应越快,战争的天平就越向其倾斜。不得不说,瞄准镜在这里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准备妥当的爆破营奉命出动时,狄烈才随口问了一句:“还剩下多少俘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