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迁办的人没劝动老爷子。
周老太这三年逢年过节都过来送东西慰问,跟杨老头熟悉一点,拆迁办的人就委托周老太,来给杨老头做做工作。
周老太私心里,觉得拆迁对杨老头两爷俩好,起码以后有钱养老了。
第二天,她单独去了杨老头,拎了米面油过来。
她劝杨老头,“叔,拆迁了你们也有钱养老了,这拆迁补偿条件不错,你们家这房子也有二百多平,拆迁了,要一套房子自己住,再要点钱,存银行里,利息就够你们爷俩一年到头的花销了。”
前两年周老太过来,除了给米面粮油,还给过节费。
其实村里只给了买米面油的钱,过节费是周老太看他们爷俩可怜,自己贴上的,也不多,每年过年,她都拿个二十块钱。
杨老头知道周老太不像别的人,跟她吐露了实话。
“侄女,我都八十多了,还有几年好活,我那儿子,也就是这样了。”
“拆迁了,拿房子拿钱,是好事,老头我知道。
可是我一死,我这傻儿子,怎么保得住房子,保得住钱?”
杨老头的脸,被岁月磨出了一道道深深的苦难皱纹。
周老太一时间说不出话来。
人性的恶,周老太早有所领教,不要说陌生人,就是亲儿子,在利益面前都暴露本性。
事实就跟老头说的一样,好歹老头现在还活着,没人敢正大光明地惦记,一旦老头过世,他那痴儿,有房子有钱,就跟闹市抱金的小儿一样。
周老太不记得上辈子这爷俩最终怎么样了,但是她知道,德村这一片,全都拆迁了。
那拆迁办的,先礼后兵,有一百种方式,让人把字签了,不管是不是自愿的。
这爷俩一个老,一个痴,怎么扛得住?
周老太忧心地回了家。
林建生想要搬出去的想法不是一天两天了,趁着有搬迁这个机会,想跟老太太要个房子,带着张兰兰搬出去。
一天,他趁着跟张兰兰浓情蜜意的时候,把这个想法跟张兰兰提了出来。
张兰兰得知他想搬出去,吃了一惊,问他,“你在这里住得不舒服吗?”
林建生说道:“没有啊,就是想着我们自己住更自在一点。”
“搬到哪里去?”
“德村现在不是要拆迁了吗,我想着,到时候让妈分给我一套小房子,够我们一家三口住就行了。”
张兰兰看看他,说道:“搬出去的话,谁给我们带毛毛啊?”
现在是张兰兰的母亲,王玉尊在帮他们带孩子,张兰兰的产假结束了,现在也已经开始上班。
孩子才几个月大,也不可能送托班去。
这个问题,林建生心里早就已经想好了答案了。
“白天的时候,我们把孩子放在丈母娘这,请她帮忙照看,等我们下班了,就过来把孩子接回去。”
张兰兰在听到他那句“够我们一家三口住”
的话,心里就不太舒服了。
在张兰兰看来,她爸妈是拿林建生当儿子看的,不管是事业上还是生活上,都是对他全力帮助。
就拿林建生的工作来说,要不是她爸,现在林建生恐怕就已经是下岗职工之一了。
张兰兰现在也进入了机关单位上班,她和秋桃之前上班的那个工厂,现在都下岗了好几批职工,六七条生产线,现在砍得只剩两条了。
在家里,有什么好吃的,她妈都想着林建生,真是把他当成半个儿子看待。
林建生在家里,几乎没干过什么家务,全是她妈承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