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不可否认,他们作为皇帝的表弟、已故李老大人孙子的身份,在同等条件下自然会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机会,大夏军中不少高级将领都曾是他们祖父的旧部,这份香火情也在无形中是一种照拂。
“好,很好,外公若在天有灵,看到你们如今的样子,定然欣慰”,秦思源轻轻叹了口气,语气中带着追思。
帐内的气氛因这共同的回忆而变得更加柔和。
叙旧片刻后,秦思源神色一正,谈起了正事:“今日叫你们来,是有一事。你们在军中历练已有成效,如今摆在面前有两条路”。
他伸出两根手指,“其一,继续留在禁卫军,凭你们的本事和资历,只要立下战功,升迁绝非难事,未来或可成为独当一面的大将”。
他顿了顿,看着两人认真聆听的表情,继续说道:“其二,便是调到朕的身边来,担任侍从武官,北伐之战,朕虽坐镇中军,但亦需得力人手奔走传达、参赞军务。跟在朕身边,眼界不同,经历亦不同,待平定北方,功劳同样不小,你们可以自行斟酌”。
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也是皇帝对至亲的格外关照。
李崇文和李崇武对视一眼,显然来之前兄弟二人已有过沟通。
李崇文上前一步,恭敬却坚定地说道:“陛下,臣想继续留在禁卫军,第三步兵团上下刚刚熟悉,正值用兵之际,临阵换将恐影响士气,臣愿在战场上,凭手中刀枪,为陛下,为大夏效死!”。
他的选择在意料之中,毕竟他已是一团之主,有了自己的根基和抱负。
随即,李崇文又补充道:“至于崇武,他年纪尚轻,性子还需磨砺,禁卫军生活艰苦,训练作战强度极大,臣观他有时略显吃力”。
“若能跟随在陛下身边,聆听教诲,学习处理军务,开阔眼界,对他未来成长更为有利。恳请陛下允准!”。
他这话里,既有为弟弟考虑的兄长之情,也隐含着希望李家能有一文一武两条路发展的长远打算。
秦思源闻言,不由哑然失笑,目光落在略显腼腆却眼神清亮的李崇武身上,打趣道:“崇文啊崇文,你这名字取得文武双全,性子却更似猛将,崇武名字听着勇武,朕看倒更适合在你身边学些韬略,你们这名字,怕是取反了哟!”。
虽是玩笑话,却也让帐内气氛一松。李崇武有些不好意思地低下头,李崇文也咧嘴笑了笑。
笑过之后,秦思源点点头:“既然你们兄弟已有决断,朕便依你们,崇文继续任你的团长,望你此战奋勇杀敌,再立新功!崇武……”。
他看向年轻的表弟,“即日起,便调入朕的身边,担任侍从官,秩级暂定为少校。你要用心学,多看,多听,多想,莫要辜负你兄长的期望,更莫要辜负朕给你的这个机会”。
李崇武立刻挺直胸膛,激动地敬礼:“臣李崇武,领旨!定当竭尽全力,不负陛下厚望,不负兄长期许!”。
看着眼前一文一武初步定型的两个表弟,秦思源心中欣慰。
这既是对外公恩情的回报,也是为帝国未来培养人才。他相信,在自己的看顾下,这两棵幼苗,终将成长为大夏的栋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