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孛辇摇了摇头,没有再跟下去了。
青州地界已经一团糜烂,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他是个搞谍战的君子,又不是剿匪的官兵,何必轻身涉险呢?
……
已经十一月天气了,白天还好,夜晚已经明显转凉。
青州,乃古九州之一,甚至一度都是齐鲁大地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
北宋时,青州是大宋京东东路路治所在。
如今归了金朝,是为山东东路益都总管府治所在。
青州此时正式的官方名字,就叫益都。
益都总管府兵马总管名叫撒答牙森力,兵马副总管叫张熬。
这对难兄难弟近来日子不好过,因为“六千会”
的反贼主力,如今就聚集在益都城不远处的群山之中。
那里山峦起伏,地势险要。
尤其是几处主峰,均高数百丈,山势峭立,易守难攻。
而且这山四通八达,一旦下了山,青州城、诸城、安丘、莒州、寿光等地,往哪去都行。
这得多少兵马,才能围了这山?
他们围不住,这伙反贼要出山却是容易之至。
而且这些贩盐起家的反贼,在民间耳目太多了。
所以哪儿防守薄弱甚至兵马多寡,这路反贼都能提前摸清,这就更是打的神出鬼没了。
不过,眼看着就要进入冬季了,这却是个好机会。
之前各处村镇城寨的百姓,惦念着他们的庄稼收成。
你想迁他们走,他就要你承诺免了他们全年的赋税钱粮。
益都总管府怎么可能给他们做这个保证。
现在秋收季节已过,这个阻力或者说是借口就没有了。
现在他们已经有条件执行“坚壁清野”
之策了。
这时谁敢再拖延不走,完全有理由办他一个通匪的罪名。
只要把四方各地没什么自保之力的村寨百姓全部迁入城池,在大雪封山之后,那些反贼没有米粮冬衣,出山也得不到补给,要剿灭他们就容易多了。
山上的义军,显然也已考虑到了这一点。
髻髻寨,是此处最高峰,
此山险要无比,从崖底上视,仰不见顶。
从山顶下视,山下的民房只有拳头大小。
要上此山,只有两条盘山小道,极为险要。
这处群山险地容纳上万义军绰绰有余。
山上共设有四处驻扎地,其中南山主寨,便在最高峰髻髻寨上。
之前,义军刚起事时,打了金廷一个措手不及,东征西讨,威名赫赫,那时是何等的意气风发。
只是如今却只能局限于此,借助地势之险,抵抗大金朝廷,士气难免就抵落下来。
山顶一座大木搭建的简陋棚屋里,木头烧的噼啪作响。
这是因为伐的是在生长中的大树,木头含有水气,一烧就常有炸裂之声。
山东义军的一众首领们,正聚集于此,商议接下来的去处。
这些首领,有当初“六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