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止是不错,下周它一定会登上《纽约时报》畅销榜的!”
艾米丽的语气有些夸张,但并不是空穴来风。
联合广场的巴诺书店虽然去年才开,但她已经当了四年收银员,每天经手结账的图书少则几十本,多则数百本,书店里哪部作品畅销她再清楚不过。
这一整天里,她经手卖出的《舌尖上的中国》已经超过了70本,这个数字已经超越了一般的畅销书上市的时候。
艾米丽甚至觉得《舌尖上的中国》有可能登顶《纽约时报》畅销榜,不过今天毕竟只是书籍上架第一天,她没有把话说的那么死。
“登上畅销榜不难。
他在那些阅读爱好者里的号召力可不低,上次签售会你看到了。
而且这里可是纽约,《纽约客》的大本营!”
劳伦斯回想起上次林朝阳来巴诺书店举办签售会时的场景仍印象深刻,他在书店工作多年,不是没见过受欢迎的作家,但这么受欢迎的外国作家他还是第一次见。
有许多外国作家也许在美国文化界的名声很大,但作品销量和那种在读者当中的号召力,却远不如那位中国作家。
而且劳伦斯觉得有意思的是,那位中国作家竟然能在《纽约客》上开专栏,他看过那些专栏作品,不太符合他的阅读口味,但实事求是的讲,确实令人印象深刻。
劳伦斯出生、工作在纽约快四十年,他非常了解纽约这座城市,它有纸醉金迷的一面,也有文化艺术昌明的一面。
《纽约客》畅销欧美国家是没错,但它每期销量的近16都是纽约城的那些知识分子消化的。
《舌尖上的中国》为《纽约客》带来的巨大影响力,纽约城那些知识分子的贡献功不可没,所以他相信这部书在纽约的销量是肯定错不了的。
“这书你看了吗?感觉怎么样?真难以想象,有一天我们美国人会对外国人写的外国饮食文化那么痴迷。”
艾米丽说。
“有什么稀奇的。
那些知识分子向来都是这样,总喜欢吹捧点跟别人不一样的,才能彰显他们的与众不同和高贵品味。”
劳伦斯贬低了两句那些“高高在上”
的知识分子,转移了话题,“艾米丽,电影院有部《限时索命》在上映,今晚有空吗?”
艾米丽冲劳伦斯露出一个牵强的笑容,“不好意思,劳伦斯,我下班之后还得回家遛狗!”
劳伦斯显然已经被她拒绝习惯了,他耸了耸肩,“好吧!”
待劳伦斯走后,艾米丽收敛了笑容,拒绝自己的顶头上司是一件让人很有压力的事,好在劳伦斯还算绅士。
顾客结账,又是一本《舌尖上的中国》,艾米丽心中对这本书的好奇达到了巅峰。
反正下班没什么事,等会儿也买一本回去瞧瞧。
《纽约客》贵为美国文化界三大杂志之一,影响力不容小觑,《舌尖上的中国》在其上连载3个月,收获的读者以百万计。
如今结集出版,在元旦期间上架美国各大城市的书店,再加上克瑙夫出版社和书店提前一个月就已经铺开了宣传,很快就引发了美国读者们的购买热潮。
上架一周,《舌尖上的中国》首周销量8。4万册,空降《纽约时报》畅销榜冠军宝座。
这个冠军包括了虚构和非虚构类所有作品,含金量十足。
《纽约时报》畅销榜自1942年4月9日起每周对畅销书进行统计,数据来自美国独立和连锁书店及批发商每周的销售记录,权威性早已毋庸置疑。
即便有着《纽约客》的影响力加持,但《舌尖上的中国》首周便取得如此夸张的数字,也着实让许多出版界人士感到惊讶。
之前《舌尖上的中国》在《纽约客》连载时,有些人质疑它的受欢迎,还可以把原因归结到《纽约客》身上。
现在首周销量出炉,美国出版界无不为之侧目。
要知道这只是一周的销量啊!
哪怕是新书上架有个销量爆发期,也未免太恐怖了点。
现在许多关注《舌尖上的中国》的出版人,心里只有一个疑问,那就是这本书的畅销究竟是一时的,还是长久的延续下去,成为一部不仅畅销,更长销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