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帝小说

青帝小说>带我去远方豆瓣 > 第553章 翻版林语堂求个票(第4页)

第553章 翻版林语堂求个票(第4页)

上周专栏刚开设还看不出来,新的一周读者们对《舌尖上的中国》的好评反馈变得越来越多。

这一周,《纽约客》的销量再次涨了1。9万份,达到了100。7万份,《纽约客》杂志上次出现这个销量已经是半年多前的事了。

连续两期刊物销量上涨,并且恰好是在《舌尖上的中国》系列文章发表之后,这下子所有人都可以确定,这就是新专栏带来的变化。

看到这样的变化,罗伯特·戈特利布一直悬着的那颗心终于可以放下来了,他甚至开始期待起了更大的改变。

《舌尖上的中国》系列文章才发表了两篇,尚未形成影响力。

随着读者的好评和反馈越来越多,罗伯特·戈特利布越来越期待这个专栏接下来的表现了。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篇文章《转化的灵感》发表之前,麦格拉思联系到了林朝阳,先将杂志的销量涨幅和一些读者反馈告诉了林朝阳。

“听起来真是个好消息!”

林朝阳语气轻松的说。

“当然,现在我们都在期待你这个专栏接下来的表现。

林,你稿子写的怎么样了?”

林朝阳离开美国之前,交给了杂志社5篇稿子,如今远隔重洋,为了保险起见,麦格拉思提前两周就催上了稿。

“别担心,我回来之后又写了两篇,用传真还是我在电话里念,你们记录?”

电话传文,在互联网大范围流行开之前是很多杂志社的常规操作,一般用于作家不在本地,情况又比较紧急的时候。

越洋电话价格昂贵,这种方式传达方式代价不菲。

《纽约客》杂志社不差这仨瓜俩枣的,不过现在一来是麦格拉思手里还有稿子用,二来是电话传达存在准确率的问题,所以他还是选择了国际传真。

以传真的方式向《纽约客》发送了两篇文章后,林朝阳轻松了下来。

《纽约客》那边有了一个月的存稿,水灾筹款的事也不需要操心了,他打算歇个一两天就专注于新书的创作。

7月中旬,耗时半个月拍摄完成的《豪门夜宴》正式上映,首映礼和开机仪式那天一样热闹,除了一众捧场的明星之外,新H社香江分社的周同志也罕见的出席了首映礼。

周同志今天来参加首映礼,一方面是为《豪门夜宴》站台,这部电影的票房收益可全都要捐往内地。

另一方面,也是转达几位领导对陶玉书的谢意。

“几位领导都听说了林太您在香江的所作所为,深受感动,赞许您是巾帼英雄,是一位真正的爱国者!”

周同志今天的态度十分客气,客气中还夹杂着几分尊敬。

他的这种态度跟几位领导对陶玉书的高度评价有关,也出自于他个人对陶玉书的敬佩。

从亚运会捐款,到第一个响应浦东开发,再到这次为HD水灾募捐,陶玉书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她高尚的爱国情操。

“几位领导过奖了,我也只是发自本心,做了自己该做的事。”

陶玉书语气谦和的说。

聊了一会儿,周同志又问陶玉书:“你们家朝阳同志最近在家吧?”

“在呢,他上个月刚从美国回来,一直和我忙着募捐的事。”

周同志点了点头,“朝阳同志也是劳苦功高。”

陶玉书知道周同志既然提起了林朝阳,肯定是有事情,她主动开口问道:“是有什么事?”

周同志沉吟着问道:“我听说,朝阳同志在湾岛文学界很有影响力。”

心中猜度周同志问这话的目的,陶玉书答道:“他的作品在湾岛还算受欢迎,影响力……应该算有一点吧。”

“玉书同志谦虚了。

前年我还未上任,但也听说了当时湾岛文化界为了邀请朝阳同志前去交流,还掀起了一阵大争论。”

“是有这么回事。”

周同志接着说道:“现在有这么个情况……”

两人说话的功夫,电影开场了。

《豪门夜宴》的故事并不出奇,是香江电影一贯擅长的港式轻喜剧风格,因为打磨的比后世那一版更用心了一些,质量也高了不少。

但毕竟是只花半个月拍出来的电影,很难称得上的是精品。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