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区的任务尽量分配给本地终端,减少延迟。
下午三点,南美终端终于再次上线。
这次它没有接常规任务,而是直接下载了吴凡预留的高阶扰动模型包。
“来了。”吴凡盯着进度条。
计算开始后八分钟,结果上传。
误差率0。5%,比系统预估值还低0。2个百分点。
更关键的是,对方在输出参数中加入了一个微调项——这是原模型里没有的补偿逻辑,能有效应对太阳风干扰。
“这家伙……”姜梦雪凑近看数据,“自己优化了算法?”
“不只是优化。”吴凡放大那段代码,“他发现了我们没考虑到的变量耦合关系。”
孙梦露快速反查,“他还改了任务解压方式,绕过了我们的缓存限制,说明看透了底层结构。”
三人沉默几秒。
这种水平,已经超出普通爱好者范畴。
“回信了吗?”姜梦雪问。
“还没有。”吴凡说,“但他既然接了任务,就等于回应了邀请。”
他打开后台,准备推送第二阶段挑战题——包含完整地月转移轨道建模的复合任务,运算量是之前的十倍。
只要对方完成,就能进入内部协作层,获得部分源码访问权限。
“要不要加点奖励?”孙梦露提议,“比如贡献排名榜?”
“排名不如难题本身吸引人。”吴凡说,“真正厉害的,不在乎谁看得见他。”
他按下推送键。
任务包顺利发出。
屏幕右下角弹出提示:目标终端已接收。
接下来就是等。
吴凡靠在椅背上,看着大屏上不断跳动的数据流。
红点从五大洲汇聚而来,像无数颗星星连成网络。
姜梦雪回到工位继续改代码,孙梦露开启全天候监控模式,防火墙日志自动归档异常行为。
时间一点点过去。
傍晚六点,南美终端开始运行新任务。
计算持续了十二分钟,中途没有中断或重启。
结果上传瞬间,系统自动校验通过。
附加参数再次更新,新增了热辐射衰减修正模块。
“他升级了。”吴凡轻声说。
这时,邮箱提示音响起。
一封新邮件出现在临时通道里。
发件人未知,主题空白。
正文只有一行字:下一个任务是什么?
吴凡看着屏幕,嘴角露出浅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