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罪书,是杨振在试图劝降和分化孔有德回下各部将领的书信里郑重承诺的。
杨振在信中承诺,等他们率部投诚之后,会免除他们及其部下来归人马以往的一切罪过,保证既往不咎,不会将他们交给朝廷方面处置。
这一条承诺,孔有德当然不信,他不是不信杨振,而是不信大明朝廷,不信掌控朝堂的那些文官,因为他也知道自己罪孽深重。
但是,对孔有德的许多部下来说,自己充其量不过是从犯而已。
若是翻旧账,追究过往罪行,自己当年参与兵变也好,渡海投虏也好,一切都可以说是听命行事,都可以推给上官。
而他们当时的上官,时至今日,除了孔有德之外,其他的差不多都死了,也算是死无对证了,随他们怎么说都行。
而且,他们也看出来了,就杨振现在这个威震一方、威福自用的样子,可不像是一个愚忠的忠臣孝子的模样。
说白了,杨振跟他们是一类人,至少在他们看来是如此。
尤其是,现在杨振的麾下,不仅有“续顺公”沈志祥一系出身的一批将领,而且出身另一支与他们身份类似的友军“天助兵”的将领,在杨振这里混得也不错。
甚至现在杨振的麾下,就有他们昔日的同僚,也就是那个被孔有德痛骂过的刘仲锦。
这才多长时间,刘仲锦在杨振这边也一路升到副将的位置,等将来打到了盛京,捞一个总兵当当,可以说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这说明什么?说明在杨振这边,只要实心效力,一样“荣华富贵”,一样大有前程。
所以,孔有德内心害怕的,他们并不那么害怕,毕竟在清虏那边封王的是孔有德,又不是他们。
而杨振接见他们之后,对他们的委任与安排,也说明了这一点。
全节等三人,在被正式委任为副将之后,各人本部人马不论人多人少自为一营。
全节所部人马携带他们所掌管的所谓“天眷神威大将军”重炮,被编为征东军右翼军炮兵团营新附重炮营。
原来的炮兵团营新附营守备李喜全,则在率领麾下敢死队完成爆破任务后,顺利获得了杨振的信任,带着源自牛庄城的新附营人马四百余人就地转正,并直接补充给了在这一战中损失不小的火枪团营,进入了征东军右翼军的正式序列。
此外,线国安的队伍,也被划入了张国淦麾下的火枪团营序列,编为单独的右翼军火枪团营新附营。
剩余孙大堂等人的队伍,则被划入了张天宝麾下的掷弹兵团序列,编为单独的右翼军掷弹兵团营新附营。
全节、线国安、孙大堂等人,都是孔有德麾下的老“天佑兵”出身,虽然大多数都是使用火器,但各部也有差别。
全节所部孔有德麾下中军人马,更多的是掌管重炮,是孔有德麾下真正的所谓“重兵”队伍,即所谓的乌真超哈。
而其他各部,主要是用来搭配其所谓重兵使用的轻火器人马。
孔有德麾下重炮比较多的时候,他们也有重炮,但是时至今日,孔有德军中能用的重炮只有三十多门,又得集中使用,所以眼下线国安、孙大堂等部并无重炮。
除了各种中小型的火炮之外,他们麾下的主力人马,主要是一些仍在使用火绳枪的火枪手罢了。
得知这一点后,杨振自然乐得趁此机会将他们分散开来安置,也免得他们到了自己这边抱团取暖,将来拆分起来顾虑更多。
至于这一次“反正来归”的人,不论是将领,还是寻常士卒,杨振都采取了一个不杀的策略。
甚至包括原属辽阳驻防八旗的白尔赫图、毕力克图、杨文魁他们的部下,以及他们部下在辽阳城内的家眷,一律采取了一个不杀的策略。
但是对于仍在辽阳城内白、毕、杨他们麾下人马及其家眷之外的人,杨振延续了以往的政策,入城后很快命令在入城之战中蒙受了损失的张国淦、张天宝所部人,毫不留情地挨家挨户没收他们的全部财产,将他们驱逐出城,关押在城南张天宝他们原来的大营内。
及至当日下午,在杨文魁一干前辽阳驻防八旗汉军的协助之下,除了毕力克图、白尔赫图所部投降人马及其直系亲眷之外,辽阳城内原属驻防八旗满蒙牛录的大量在籍旗人,连带大量包衣奴仆,男女老少多达万余人,被赶到了城南大营里。
等待他们的,是依然是用来赎罪的劳役。
不过这一次,杨振没有将他们再往大后方输送,而是就地设立一个右军牢城营,并且亲点了已经主动减掉了辫子的杨文魁及其部下专司其事。
因为若往后方输送,势必要分出一支数千人的兵力押解才行。
毕竟,鞍山驿城与海州城仍未拿下,遣送他们南下的路途并不完全令人放心。
同时,清虏英亲王阿济格仍然带兵在外,而且行踪未明,杨振也要留着主力人马随时投入新的战事。
再一个,如今辽阳城刚刚拿下,军中又有一大批新附人马,实在不能轻易分兵。
而这些清虏被俘人口,又是征东右翼军的战果,新设一个右军牢城营,不仅能为右翼军的将来留下这个战果,同时也能趁机安顿杨文魁及其部下来归后的去处。
杨文魁本人本任命为了新设的右军牢城营的副将,而其部下将领,则按其举荐,分任该营参、游、都、守、千总、把总,也算各有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