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竞标是赢了,但是美国的法律是很公平的,它走的是一个破产的程序,它能够让一些原来与数字王国有合作的单位、甚至是一些竞标的公司来表达意见,比如说我觉得他们能力不行等等。
在这个过程中,基于祯娱乐传媒之前与好莱坞影视公司打下的良好基础,建立和积累起彼此之间信任,所以当他们得知祯娱乐传媒要参与此次竞标时,都表示了信任和支持,并且也表达了希望能够继续合作的愿望。”
何炯接着问,“在这次跨过收购中担任了祯娱乐传媒的独家财务顾问的凯翼资本的CEO汪燃说这次收购很惊险,惊险在哪里?”
苏元道,“我们从进去到出来,整个竞拍的过程花了十四、十五个小时,早上10点进去,出来已经是半夜了。
竞标成功的那一刻是晚上11点,然后之后我们又呆到快两点。
惊险在于对手很强大,比如Searchlight,他们第一期就募来了八亿资金,他们很强大,这几个创始人都是业界非常有名的人,社会关系网络是很广很强的。
他们是最先入围的,他们也是抱着势在必得的态势。
竞争对手都不弱,你要怎么策略性地赢?
它的那个游戏规则特别好玩,就是说开始都竞标,如果哪一家宣布竞不下去了,那就宣告失败,但是你就有权去跟任何一家公司去粘合。
这是可以临时放弃、临时拆伙或者临时和其他公司联合在一起的竞标。
这是一个需要沉着冷静去分析和应对的。”
何炯又问,“你曾说这个竞标过程也让你很感动?”
苏元道,“我是唯一一个竞标的中国公司,竞标之前他们都过来跟我sayhello。虽然竞标之前都表示友好,但是其实竞标是剑拔弩张的那么一种态势。
竞投的人好像一帮富家子弟在买卖一样,叫高啊什么的,但是其实在场所有人都非常紧张,因为这个公司最后谁拿去了,就牵系着他们几百个公司员工的生计、以后的去向。
这个公司最后是谁拿去了,他们的命运是完全不一样的,有一些基金可能是说我低价买了以后,我就把它给拆了、分散卖了,最后这些员工还是会失业。
只有我们这些策略投资人买下来以后会继续运营,然后把它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当我们成功以后,数字王国的CEO非常感谢我们挽救了他们700多个员工的职业生涯,当时所有人都跑过来拥抱我。整个过程是既惊险,又感动。”
何炯道,“这次收购,对于祯娱乐传媒和中国特效产业的意义在哪里?”
苏元侃侃而答,“这对中国整个产业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我几年前就在说了,其实我们中国不缺好的题材,不缺好的创作者,只要我们把心静下来。
中国历史这么悠久的一个国家,很多的故事,可以做出好电影。
但是技术这个东西,不是说今天就可以做出来,跨越这个是需要时间的,需要几十年的时间。
我们这一次行为就能够让我们在很短的时间内跨越这么一个高度。
中国电影要与好莱坞的电影抗争,那技术上都不行,怎么抗争?稍微好一点的片子都要拿到岛国、新西兰、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去做,我就试问有哪个好一点的电影是中国在弄的?没有。
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来推动国家整个产业的发展。
至于对祯娱乐传媒本身有多大的帮助和不一样,我当初内心里并没有这样的想法。”
何炯道,“这次收购是不是意味着祯娱乐传媒要改变经营策略,把精力放在特效产业这一块上面?”
苏元不假思索的道,“完全没有。祯娱乐传媒是一个传媒集团,产业链上的每一块我们都有。
我们一直尝试要做全一个产业链,强调每一块儿相互之间的配合,形成增值。
说起来容易,往往最难就是合起来增值的部分。
这两年,我们一直在努力和探讨,希望在这方面做出真正的价值来,慢慢的我们也看出价值来了,慢慢地能够在这方面做出价值来了。
影视特效制作作为一个稀缺的行业,在国内很多,但是质量很低。
只做稍微好点的,我们机会很多,从生意上来讲的话,我们完全不用远渡重洋跑出去,有语言的障碍、也有这些差旅的费用。”
何炯问,“这次收购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苏元回答的非常伟光正,“这次主要的目的是要培育中国本土的特效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