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云很清楚,雨布不能快速审批,问题不在小小的雨布。
而是秋粮事件上,责任、用度、赏罚等多方面因素共同构成的。
“启禀陛下,法由人定!”
“所以赵法治国,实际上依旧是赵人治国。”
漆木大殿里,
刘庶唯唯诺诺时,身旁的右相李宣,躬身开口了,
“这几年,尤其是幽州混战后,武川赵人大量离去,虽然功勋族裔的隐患消除了。”
“但,真正将赵国视为瑰宝的那一群人,也大量消失了。”
“现如今的大赵官员,臣稍稍统计了一下,天下各族已经占据六成官位了。这个比例,在基层小吏里面会更高。”
“这是何意?!”赵帝目光如炬。
闻言,李宣伸手,示意皇帝看向刘庶道,“崽卖爷田,不心疼!”
“现在很多事情,连刘庶大人都不敢秉公直言,试问赵人数万官员,谁又敢站出来说话呢?”
【刘庶:(o_o)??】
“雨布之事很小,可万一上面批了,又不下雨呢?亦或者仓库里,其实还有呢?这个责任谁来承担。”
李宣的话,周云很容易听明白。
赵法……出大问题了。
十七斩二十三法,各项条例将一切罪责说的清清楚楚。
可它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做好了甚至超额完成,这个事情又怎么算!
在所有大赵官员执政中,最有效也最重要的事情,是做出了预防。
因为预防所花费的代价最少,但能起到的效果却最好。
明年可能会旱灾,县令提前半年、一年开始准备,试问明年旱灾县里灾民几何?
异族、山贼等有祸乱迹象,守将提前安排,守株待兔,轻而易举就可保境安民。
秋粮见雨,粮价即将伤害县中百姓,县令提前联合商贾,抑制粮价,试问功德几何?
可就是这个最好的事,在政绩里面,所陈述的事实却是最烂的。
没有发生的事,谁能说它存在?
即使千般侥幸,这个事情最终上官承认了,但它的奖励,也绝对是最少的。
“现如今,赵国官员,尤其是各家宗族,宁可不做,也不敢做错。”
“懈怠、迟钝,已经成了赵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甚至说,这里面,有多少人是无奈,有多少人是故意的,臣认为也有待商榷。”
故意?!
周云龙目一怔,注意到了李宣耐人寻味的表情,
右相不会无的放矢!
他说有些官员故意,有待商榷。
那就是说,这件事情,就是有很多宗族故意参与其中,让雨布迟缓,致使粮价波动,从中牟取暴利!
雨布其中一个小事,并不是全部。
甚至,他们最终可以将粮食光明正大的以坏粮换走,从而损害赵人的财物。
“叮叮叮……系统分析到,由于宿主的嫡族缺失,赵国责任性曲线下降。”
“赵官的积极性对比元始四年,下降百分之四十五。赵国民间的管控力,下降百分之二十。”
“分析解决的办法。”龙椅上,周云面色难看,强行使用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