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的不看,圣元、圣昌、圣武,包括梁光武帝最后清除扬重楼势力,那可都是前车之鉴。
对于大赵皇帝来说,清除目前势力最强的青山一族功臣,似乎也说的过去。
“本次科举,臣发现了几个大纰漏。”
尖嘴猴腮的刘庶,尽管穿着一身内紫外红的仙鹤官服,
他站在武德殿中间,那种奸臣气质,不言而喻的散发了出来,
“第一,科举不糊名,甚为不当!”
“不糊名?那这科举岂不是各家大族子弟进位的途径?臣认为,科举应当糊名。”
“第二,各地的富裕不同,兴教也完全不对等。”
“北疆五郡发展的最早,讲武堂、平城学堂、定襄学堂等,其弟子整体实力远超其他州郡。”
“臣认为今后进士科应该按地域选拔。至于元始四年这一次,趁着士子们还在,赵国应当再举行一次南榜科举。”
糊名?南榜北榜?
礼部尚书刘庶的话,令整个文武百官为之一泄。
原来是科举的事,他们还以为是武川嫡系将领,泾县、庆县李厚的事呢。
武德殿上,
不少文臣跟礼部刘庶,按部就班的争论起来。
不过,总体而言,
数百官员对这件事不是很上心,只是走走流程。
尤其太原节度使之子,从二品门下省侍中丁浑,
他对于科举的关注,完全没有后面大戏来的重。
文武百官最前排的角落里,丁浑身旁,
曾经的长安侯霍守易,瞧着丁浑跟张元仓等几个草包,不禁默默地摇了摇头。
这些蠢货,根本没有看不出来,今日皇帝的杀招是科举改制。
楚国科举一百多年,从来没有糊名,
这让楚太祖的科举制度,名为选拔人才,实则成了各家大族把控朝政的途径。
但今日一糊名,谁能中,谁不能中,那就很难控制了。
其次,各地方按地域选拔人才,这将进一步削弱门阀大族对朝廷的掌控力。
此两招都是掘世家大族的坟。
可笑这两个蠢货还不据理力争,竟然在这里等待。
‘祖宗之法不可变,楚国科举百年,已经得到了验证。’
‘项衍是你的祖宗?我赵人的祖宗是文皇帝李虎,哪来的祖宗之法?’
武德殿,激烈的争吵开始了,毕竟不是每一个人都像丁浑、张元仓之流一样愚蠢。
武德殿大战中,霍守易不着痕迹的,偷看一眼皇帝周云。
黑袍没说错,
皇帝要动门阀大族的根,这就是倒行逆施。
皇帝作为权力的受益者,竟然要为了那些所谓的贱民,所谓的仁义,去动摇皇族的统治基础。
这让霍守易看到希望,他认为今后几年赵国必然会动乱起来。
代国计划,也许并非不可实现。
浑水摸鱼,也许霍家还有再起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