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云说完这个后,忽然态度大变,冷冷一笑。
他起身踱步,来到了赵王行台边缘,从怀里拿出了一张赵纸。
扫视群臣后,星目一凝,冷哼道,
“李义,把这上面的事,读给孤的赵国大将们听听。”
二十四岁的李义,身形高大,相貌堂堂。
作为赵王亲卫队官,他昂首挺胸,踏步行礼,
接过赵纸后,略微观看,不禁瞳孔微缩,
不由自主的瞧了一眼身覆精甲的上官彪,
但他也只是愣神半息,行台上,李义依旧没有犹豫,朗声大吼道,
“圣武七年,九月三十日,左牛卫百户第五次在翰林衙门等候。”
“翰林郎窦文康,轻慢黄九,与同僚道长论短,让黄九从日出候到日落……”
……
洛阳城,
崇业坊。
怀远街,人声嘈杂,车水马龙,
一位窘迫的军汉,蹲在墙角,已经在此等待了几个时辰。
楚国的翰林官,都是历代科举中的佼佼者,
他们天生富贵,基本是各家权贵子弟。
在这些人眼里,黄九这种粗胚汉,
他怎么敢的?他们怎么敢来这里,那是玷污了门庭,
贱民根本就不配来这里,也不配让他们干活,自是无人理会。
夕阳西下,天空已经快要昏暗时,
才有一个面露轻蔑的皂衣狗腿子,象征性的叫唤了两声。
进了院子,黄九点头哈腰,耐着性子,
声泪俱下,跟年轻的翰林官说了章贡的恶事,
可衙门长桌后,翰林窦文康却是态度敷衍,
他甚至都懒得瞧一下黄九,待其说完,才不阴不阳来了一句,
“谁叫你来的?你不知道规矩,来这里是要名头的?没有名头不受理。”
规矩?名头?
黄九哪里听过这些东西。
他只知道,圣武皇帝说,来翰林衙门可以直接告御状。
他还以为是什么楚法条例,当即口若悬河,说了一大堆查阅的律法。
可黄九不知道,他引经据典的东西,在窦文康眼里根本就是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