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华笑着的塞给他一把有些破烂的蒲扇,“看见底下那个小孔了没?对着它轻轻的扇,让火旺起来。”
于是平羽只好耐住性子继续挥舞蒲扇,一边扇着,一边听温华继续讲解。
“底下的炭会先烧完,待上面的炭火还剩下三四成的时候就该加炭了——不过这仅限于冬日取暖,其他时候你要是想煮汤喝,这么一炉炭火足够用了。加新炭之前先用这个,”她取过一只带弯钩的铜条做了个动作,“就像这样把里面烧完的炭灰勾出来,弄到簸箕里倒到外面去,动作要轻,不然弄得满屋里都是灰尘。”
平羽回忆着平时温华生炉子时的动作,有疑问的便一一问她,温华也都逐个儿耐心解答,平羽一边听着,一边小鸡啄米似的直点头,他突然注意到炉子上面小砂锅里的水开始冒泡泡,兴奋的叫了起来,“你看!水开了!”越发上劲的扇了起来。
温华赶紧去厨房把自己切好的几片肉和一些青菜端了出来,还拿了个鸡蛋,她把自己调好的调味料挖了一块丢进锅里,又把这些肉和菜依次放进去,“这肉片切得薄,量也不多,因此不必煮太久,熟了就好了,不过下锅之前一定要洗干净,你要是煮肉块吃,就要多炖些时候,直到肉汁软烂为止方可出锅,中间还要把浮沫撇去。青菜也得洗干净,菜帮儿菜叶儿上都不能有泥,有虫子咬的地方也要撕掉,鸡蛋若是搅匀了,下到锅里一开花就熟了,可你要是喜欢吃整个儿的,就得提前半刻钟放进去,若是放晚了,肉煮硬了,菜煮烂了,它也不会熟。记住了?”
“记住了。”平羽想了想,问道,“葱花鸡蛋怎么炒?”
温华把煮好的汤用一块布垫着把手端了下来,打趣道,“你真的要在学馆里开伙了?炒鸡蛋可不能用这个,得用铁锅,砂锅干烧会裂开的。走,端上这个,咱们去屋里尝一尝。”她把在晋阳买的那只铜壶盛上水放在炉子上,“要是炉子里还有炭,也别浪费了,像这样烧上一壶水,或喝茶或擦澡都行。”
两人端了汤进屋,要给宋氏尝一尝,邓知仁打趣道,“平羽,干脆给你找个媳妇成了亲再去县学吧,要不然将来的举人老爷连洗衣做饭都样样精通,岂不羞煞天下读书人?”
“呿!又胡说八道!”宋氏拍了他一下,“现在就去找车!”
邓知仁嘿嘿一笑,摸了摸胳膊,出去了。
“平羽。”
听见宋氏叫他,他连忙站直了,“婶子。”
“我跟你二哥合计了,以后每月你在县学里吃用花销是五百个钱,要是有别的开销,像是买书做衣裳就另算,头一个月过去花钱的地方肯定多,就多带一个月的。行不行?”
这哪有不行的?平羽连忙点头,“一切听婶子安排。”
五百个钱,若是顿顿都在外面吃,也只是将将够用,看来这是不希望他乱花钱,温华以前也有过离家上学的经验,那时候自己没经验,不会花钱,头一个月的时候就花掉了整整三个月的生活费……想到这里,她摸了摸腰间的荷包,笑道,“娘,我们打算去朝益哥那儿看看他准备得怎么样了,一会儿就回来。”
“嗯,去吧——等等——”宋氏喊住他们,起身开了炕橱,从里面拿出一个小包裹掩在袖子里,“一起去吧。”
宋氏跟儿媳梁氏嘱咐了一声,就带着平羽和温华出门了。
温华本以为五奶奶家里会很热闹,谁知这里安静的出奇,好似什么也没发生过一般,宋氏和平羽温华给两位长者见了礼,朝益也给宋氏见了礼,五奶奶嘱咐朝益道,“你带着他们两个去院子里玩吧。”
三个人就听话的出了堂屋,院外靠墙处有一株大槐树,树荫蔽日,三个人就搬了小杌子在树荫下坐下了。
温华觑着朝益的神色,见没有什么不对劲的,就问道,“朝益哥,你的行李都打理好了么?”
“正收拾着呢。”朝益低着头,好似脚底下有什么稀罕玩意儿。
平羽轻轻拍拍他的肩膀,“我后天就走,到时候咱们俩坐一辆车吧,还省了车钱。”
朝益犹豫了一下,还是点了点头,“也不过就是那些东西,一装箱就能运走。”
平羽道,“还有什么为难的?”
朝益无谓的一笑,“这回中了秀才,别人送了不少的礼,起码这头一年的盘缠是足够了,只是……我不想去县学了。”
温华和平羽瞪眼。
“你说什么?”
“你怎么会有这种想法!”
“还能怎么样?我这样的,再努力读个十几二十年,兴许能考上个什么,可是你们看看我家如今都成什么样子了?即便现在去了县学读书,将来说不定还是会放弃……我不能再拖累家里了。”说着,他把头深深地埋在膝间。
温华看了一眼平羽,见对方也在看她,她清了清嗓子,道,“朝益哥,你这话说得好没道理,好糊涂啊!官府不是还会给你们一人二十亩田地么?你把这些田佃出去或者交给五爷爷替你打理——起码饿不着,你们中了秀才,往后捐税只要交一半,将来还会有人为了少交捐税而主动来投靠你,他们的田地也会挂在你的名下,你只要适当的收取田租就行啦,有了这些进项,根本不用担心家里,日子会越过越好的,你只管专心念书,将来不管能不能考上,把学问做好了,开馆做个教书先生总是能行的吧?”
姑嫂的对话
朝益自嘲的一笑,“以前没考上的时候,一门心思的读书,想的就只是一定要考上秀才,要让以后的日子过得好些,如今真的考上了,反而不知该做些什么了……昨日见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