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城与唐元国的战役在护城阵法启动之后,双方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僵持状态。
厚重的城墙在夕阳下投下长长的阴影,城头上飘扬的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
唐元国的军队在城外扎营,营帐连绵数里,篝火在夜色中如繁星般闪烁。随着唐元国态度的不断强硬,北塔国最终选择了妥协,这一决定如同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
其他国家的修真人员和一些激进组织原本对支援麒麟城充满热情,如今却纷纷偃旗息鼓,不再热衷于派遣人员前往。
更重要的是,谷辰等人在柳江镇全歼麒麟城派往当地的官军和数百名修真人员的消息,如同一道惊雷在修真界炸响。
那一战,谷辰率领的曙光城精锐以少胜多,战术之精妙令人叹服。
战后,柳江镇的百姓自发为谷辰立碑,碑文上刻着“侠义无双”四个大字。这一战果不仅震慑了那些蠢蠢欲动的外国修真人员,更让整个大陆重新审视唐元国的军事实力。
尤其是北塔国数万军队的覆灭,如同一记重拳,击碎了各国对唐元国的轻视。
在众人的见证下,谷辰代表曙光城与北塔国的王宫正式签订了契约。
签约仪式在夏州城的王宫大殿举行,殿内金碧辉煌,文武百官分列两侧。
谷辰身着曙光城特制的墨蓝色长袍,腰间佩戴着象征城主身份的玉佩,气度不凡。
契约签订后,曙光城正式加入北塔国丝绸机构组织,成为北塔国丝绸的第三大拥有者。
这一地位不仅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利益,更赋予了曙光城在北塔国政治格局中的重要话语权。
签约仪式后的宴会上,谷辰被邀约讲话。他站在高台上,目光扫过在场的各国使节和商界领袖,声音沉稳有力:“我代表即将在夏州城落户的辰雯钱庄宣布,辰雯钱庄将拿出十亿金币成立辰雯丝绸基金。”此言一出,满座哗然。十亿金币,这相当于一个小国一年的财政收入。
谷辰继续说道:“这笔资金将专门用于扶持北塔国的丝绸基础产业发展。所有符合条件的北塔国百姓均可到辰雯钱庄申请借贷,我们还将从曙光丝绸研学中心派遣专业人员,帮助和指导相关产业的规划、建设和技术服务。”
谷辰这一消息的公布,如同春风拂过北塔国的大地。在场的北塔国王上面露欣慰之色,这一举措不仅给足了他面子,更给北塔国的百姓们提供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宴会结束后,各国使节纷纷上前与谷辰攀谈,希望能与曙光城建立更深入的合作关系。
在谷辰的空间世界内,杨掌柜静静地站在谷辰身前。这个由谷辰创造的小世界四季如春,远处青山如黛,近处溪水潺潺。杨掌柜望着眼前这个年轻的城主,心中百感交集。他曾是北塔国丝绸行业的泰斗,却因政治斗争险些丧命。
“杨掌柜,你自由了。”谷辰的声音温和而坚定,“北塔国王上特赦你无罪。你可以选择回你的绸庄重操旧业,也可以到曙光丝绸研学中心,帮助我打理丝绸研学事宜。”说完,谷辰静静地看着杨掌柜,等待他的答复。
杨掌柜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决然:“我的命是您救的,我自然唯您马首是瞻。从今日起,我将听命于您,为您服务,绝无异心。”说完,他端起面前的一杯陈年佳酿,一饮而尽。酒液入喉,辛辣中带着甘甜,就像他此刻复杂的心情。
谷辰笑了笑,也端起酒杯:“看来,我此次北塔国之行,最大的收获并不是拥有了两成的北塔丝绸比例,而是收获了你这位北塔国丝绸行业中最有能力、最有经验、最有威望的丝绸泰斗人物。有你的加入,我在北塔国的产业就更有希望了。”说完,同样一饮而尽。
杨掌柜自然听懂了谷辰的话。谷辰不仅用了三个“最”来赞扬他的能力,还用两成北塔丝绸的比例来说明他的价值。这份重视和认可,让杨掌柜这个在商海沉浮数十年的老江湖也不禁动容。
反观那名被谷辰丢在空间世界内危险区的监斩官,直接被谷辰交给了夏州城的城主郑克。对于这种不作为的官员,郑克毫不手软,直接宣判了死刑。
处死了一批贪腐官员后,亲王派的实力占据了绝对优势,北塔国的政治格局为之一新。
固北城宣布独立建国的事宜,随着北塔国王宫各项惠民政策的实行,渐渐被人们淡忘。
市井百姓更关心的是即将到来的丝绸丰收季,茶馆酒肆里谈论的是辰雯钱庄的低息贷款政策。
对于这个年代的人来说,国家权力的更迭和消亡实在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除了官方之外,民间并不关心这种国家存亡之事。
随着谷辰在夏州城新建项目规划的出炉,整个城市焕发出新的活力。
建筑工地上,工人们热火朝天地忙碌着。
夏州城的百姓看到了一种风格完全不同于当地特色的建筑正在拔地而起——飞鹰大厦采用曙光城特有的框架结构,琉璃幕墙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丝绸研学中心的建筑融合了当代美学,既有北塔国的飞檐翘角,又有曙光城的几何线条。
往返于曙光城的传送阵不停地闪烁着光芒,一批原先参与唐元国援建村镇的曙光城族人出现在夏州城。他们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手把手地教导当地工人。
曙光城的各种特色产品也出现在夏州城的市场上:精密的装备、耐用的农具、精美的琉璃器皿,每一样都让北塔国百姓大开眼界。
而北塔国最优质的绸缎也通过这个渠道出现在曙光城,经过曙光城的包装、设计和升级后,又远销各国各地,利润翻了几番。
在夏州城,大量的北塔国人在曙光城族人的指导下,参与了曙光丝绸研学中心、辰雯钱庄、飞鹰大厦等建设。他们白天在工地劳作,晚上参加技术培训,生活有了奔头。
一个年轻的织工感慨道:“以前我们织一匹绸要半个月,现在用曙光城的新织机,三天就能完成,而且质量更好。”这样的变化,正在北塔国的各个角落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