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两人握手是,瞥见的王铮手腕上的那块表。
一块劳力士迪通拿,李乐虽然对表不算精通,但基本的行情还是知道的。那块表的价位。。。。和王铮一直展现的精打细算的简朴节约,似乎不怎么搭。
再就是办公室的隔音。王铮那间小小的玻璃隔间办公室,门一关,外面工区那种服务器低鸣、键盘敲击、偶尔技术争论的嘈杂声,几乎被完全隔绝。
这隔音效果未免太好了些,好得有些不寻常,像是特别处理过。一个技术公司的创始人,需要如此绝对安静的谈话环境吗?还是说,有些谈话,需要确保不被任何人无意中听到?
还有那些员工。他们的专注无可挑剔,但李乐隐约有种感觉,当他跟着王铮穿过工区时,似乎有不止一道目光在他身上短暂停留过,那不是好奇,更像是一种。。。。。警惕的扫视?
而且,走过那间王铮说的后台部门的办公室里,那俩人,那个不管财务什么都管的,一扫而过时对上的瞬间的眼神,还有那个除了财务什么都不管的,手边的烟灰缸和粗糙的手指,指肚,宽大的骨节。。。。。。
曹鹏的技术分析,排除了王铮在“专业忽悠”上的可能性。他不是技术骗子。
那么,这些不协调的细节,指向的又是什么?
李乐甩了甩头,试图驱散这些可能是过度解读的联想。
也许只是自己想多了。一块表可能只是个人喜好,好的隔音是办公标准,员工的眼神或许只是对陌生访客的正常反应。
但“指南针”基金那边,王铮是盛镕极力推荐、并以其专业背景背书的重要投资人。韩远征、罗婵他们似乎也都认可其身份和实力。
那么,一个技术过硬、背景存疑、表现完美的创业者。一个主动接近,并且迅速在指南针基金里投入重金、获得认可的角色。
“排除错误选项。。。。圈层。。。。表现。。。。。”李乐低声嘀咕着,技术选项排除了,那剩下的,就是人的问题,或者动机的问题。
犹豫了片刻,李乐重新拿起手机,拨通了一个号码,几声等待,传来一个沉稳的却透着欢快的男声,“哟,小乐,这么晚给我打电话啊?”
“林叔,没打扰您休息吧?”李乐笑道。
“没呢,这不正看球赛呢么,怎么,有啥事儿,你说。”
“那什么,林叔,我想请您帮个忙,查个人。”李乐压低了些声音,“一个叫王铮的,大概二十五六岁。。。。。现在在伦敦搞一家叫以太解决方案的科技公司。。。。。”
电话那头语气一凝,“怎么,这人得罪你了?”
“瞧你说的,我一老实读书的学生,我不得罪人,谁得罪我啊?”
“那怎么?”
“就是最近我投了一个咱们留学生在这儿的私募基金。。。。。。”李乐言简意赅的说了。
那头林叔“嗯”了一声,“没事儿最好,你想知道什么?”
“我想了解一下他在这边的留学经历还有那家公司。。。。。”
等李乐说完,电话那头,林振明的声音依旧平稳,“有具体怀疑点吗?”
“暂时没有实锤,就是觉得有些地方。。。。不太对劲。”李乐斟酌着用词,“太理所应当了。”
“明白了。名字、公司名写清楚,发短信给我。有照片或者其他信息也一并传来。”林叔干脆道,“我安排秉忠去看看。不过小乐,这估计要点时间,也可能什么都查不到,你心里有个数。”
“我明白,林叔,麻烦您了。就是图个心安。”
“嗯,自己在外边也多留个心眼,对了。。。。。”
两人又聊了几句家常,这才挂了电话。
李乐将手机握在手里,目光投向窗外伦敦沉沉的夜色。城市的灯火在湿漉漉的玻璃上扭曲、变形,如同他此刻心中的疑影,模糊却又真切地存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