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还真找不到别的好办法了。
为将者不能手软,否则会累死三军,这是多少鲜血总结出来的铁律。
所有人表态或沉默后,看向了姜星火。
这时朱能环顾了一圈众将,淡淡地问道:“你们还有谁认为,有两全其美的办法?”
一群武将低垂了头颅……
哪还有什么好办法?
更何况,眼前可是大明军界的中流砥柱,他的暗示,别人敢质疑吗?
朱能这个国公,可是他自己一刀一枪拼出来的。
靖难之役,朱能跟着朱棣打满全场,那都是杀敌无数、浴血奋战出来的功勋。
如此猛人来到军中巡视,武将们能指挥好部队正常打仗不被朱能挑出错就已经谢天谢地了……怎么还会上赶着往朱能的锋芒上面撞。
唯独一直没说话的丁小洪,这时候挺直腰杆,大声喊道:“国师,卑职亲眼所见,被裹挟的百姓已经断炊数顿,人人饥苦,营中都在传,国师到了就能救他们于水火了!国师,您是他们最后的指望了!”
丁小洪这一嗓门,顿时把所有人的目光吸引了过去,包括成国公朱能在内。
丁小洪没有给出自己的建议,只是描述了他的所见所闻,但却已经明确无误地表达了态度。
他这个再小不过的小人物,本可以领到功劳躲在大后方等结果的小人物,此时此刻却冒着触怒国公的风险,替不能到姜星火身前说话的百姓,发出了声音。
一直未曾说话的姜星火,终于开了口。
“成国公刚才有一句话说的很对。”
“姜某确实没打过仗,不懂军事。”
“但是姜某懂人心。”
成国公朱能毫不客气地说道:“人心,能决定这场战役的胜败吗?”
“而且,若是出了岔子,国师你负得起责任吗?”
这时,柳升突然插嘴问道:“国师,您可千万得三思啊!”
姜星火摆摆手道:“无碍,你们只管安排好部队驻防、战斗就行。”
他说这话的时候,语调很平静,显得异常坚定,仿佛已经拿定主意。
见姜星火态度坚决,其余人等也不好劝阻,只好默默颔首。
“成国公,你的圣旨里没有陛下让你接管军队的命令,这里就还是要平江伯指挥。”
姜星火望向朱能说道:“而且,我负得起责任,更清楚,自己肩负的是什么责任。”
这便是成也在我,败也在我,一肩挑之的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