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革命根据地在建设主力红军的同时,组建了黔东纵队、游击队、独立团、自卫队等不同层次的地方工农武装。这些土生土长的红色武装的壮大和游击战争的发展,是建立和发展黔东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前提。由于正确地处理了游击战争的任务、革命武装与群众的关系,使红军在游击战中集中机动作战的能力不断增强,在红军外线作战时,地方武装配合作战,保卫后方,为开辟、扞卫和发展根据地发挥了重要作用。在1934年10月下旬红二、六军团主力挺进湘西后,由地方武装组建而成的黔东独立师为保卫根据地、策应主力东进更是付出了巨大牺牲。
第一节
加强革命武装建设的基本措施
革命武装是保卫和发展黔东苏区,保障土地革命胜利果实的重要前提和条件。根据地在建立、发展革命武装问题上,采取了以下措施:
第一,遵循红军建军的宗旨及根据地武装游击战争的原则
红三军政治部制发的《中国工农红军的任务和纪律》指出,红军“就是苏维埃政府的军队,也就是工人农民自己的军队。红军的任务,就是为推翻帝国主义国民党政权而战,为了土地归农民而战争。”黔东特区第一次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的《关于工农武装问题决议》,对根据地革命武装的建设,作出了具体的规定,指出“红三军是创造巩固发展黔东苏区的柱石”;在苏区周围,在敌人后方和侧面广泛地发展游击战争,“从游击队发展,培植出红军的独立营、独立团、师,以增厚地方武装的力量”;工农红色自卫队是“后方的守卫部队”,“苏区的铜墙铁壁”,“保卫苏区最坚固的堡垒”。并提出了在印江、德江、沿河三县动员3千人参加红军,组织1万人的游击队、3万人的自卫队的任务。此《决议》贯穿建设工农革命武装的阶级路线,体现了游击战争时期的武装原则和特点。随着地方武装的迅速建立和发展,红三军从各独立团、游击队中吸收一部分纳入红军,还直接从农村青年中吸收一批。1934年9月15日,湘鄂西中央分局向中央的报告中说:“苏区的地方武装分为三种:1红军独立团;2游击队;3赤卫队与少先队。红军独立团已经组织,有吸收新参加的战士约千余人……除独立团以外,还有独立的游击大队约十个,吸收的新战士约400人。至于自卫队,则大部分乡苏均已建立,能够放哨守卡,但是还没有进行军事训练”。
第二,实施《优待红军及其家属条例》
《条例》规定:“分给红军战士以好的田地”;“组织代耕队和收割队帮助红军家属耕田收割”;“消费合作社实行廉价”;“红军家属免税”;“红军子女有进入列宁小学的优先权”等。1934年9月初,为更好地组织反“围剿”战争,湘鄂川黔边特区革命军事委员会强调,“应实际地开展优待红军的运动,最要紧的就是目前秋收的时候,帮助红军家属割谷!在分配土地的当中,红军及红军家属实际地得到好的土地……依据征求参加红军战士的成绩,来考查我们每个乡苏区革命委员会的群众工作。”因此,根据地广泛开展了动员青年参加红军、优待红军家属的活动,青年踊跃报名参加红军,各独立团、游击队推荐优秀动员编入红军,很快形成了一个扩红热潮。红三军各连队增加了一批新生力量,“枪多人少”的现象得到改变。在秋收大忙的9月,一批批青年参加红军后,各地的苏维埃政府不失时机地发动群众,组织人力物力为红军家属割谷抢收。在分配土地中,各地苏维埃政府贯彻执行《没收土地和分配土地条例》,强调“红军是为工农群众利益,与国民党帝国主义作决死斗争的先进战士,无论当地人或外籍人,必须分给以好的土地。”这些特殊的优待措施,把红军提高到“最光荣的社会地位”,从精神上、物质上支持红军作战,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使军事斗争与土地革命紧密结合起来。
第三,加强红军和游击队的政治培养和军事训练
红军是革命队伍,除了打仗外,还承担着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武装群众的任务。枫香溪会议后,由于恢复了红三军中的各级党、团组织和政治机关,军队中的政治工作和干部培训工作开展起来。在南腰界创办了红军学校,红三军政委关向应任校长,贺龙、夏曦亲自任教;在土地湾开办了两期红军和地方干部训练班,培训学员400余人,设立军事、政治、文化课,还有唱歌课。为加强红军指战员的政治形势教育,还将原《战士的话》小册子,改为《红星报》。通过加强政治军事训练,红军和游击队的军政素质有了很大提高,战斗力明显增强。“红军成为发动地方工作的骨干,现军政治部有地方工作训练班,各师有宣传部,还有流动宣传队,从红军中调去参加苏维埃工作的约100人,参加独立团的游击队的约近300人。”1此外,根据地以庆祝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召开的大好时机,首先在土地湾、枫香溪、爱沙坝、沙子坡、喻家岩、刀坝、甘溪、上坝、淇滩等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革命宣传活动,然后逐渐扩展到苏区其他地区。同时,与征募红军运动结合起来,大力宣传中央苏区的工农生活、红军的胜利和扩大红三军,巩固黔东苏区的意义,使根据地的干部、群众普遍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革命形势教育,扩大了视野,坚定了建设、保卫根据地的信心,推动了扩大红军运动的顺利进行。
1
引自1934年9月15日《湘鄂西中央分局(给中央的)报告》。
第二节
红军及地方工农武装的发展
一、红三军的发展
黔东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为红三军的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1934年5月红三军进驻黔东之初,辖第七、第九两个师。第七师师长卢冬生,副师长庹万鹏,政委方理明(常德善),参谋长韩克西,下辖第二十五团、第二十六团;第九师师长钟炳然,政委廖汉生(朱绍田),下辖第二十七团、第二十八团。由于之前的“肃反”和长期游击,部队减员后未能补充,红三军竟出现“枪多人少”现象。枫香溪会议后,立即建立了湘鄂川黔边特区革命军事委员会的机关,并恢复红军中的各级党、团组织和政治机关;湘鄂西中央分局于1934年7月下旬收到中共中央5月指示信,接受了中央的批评,停止了在红三军中长达2年多的错误“肃反”,取消了原拟要进行的第五次“肃反”,使党内军内长期存在的人人自危的恐怖情绪逐步消除。红三军在加强内部建设的同时,大力开展创建根据地的工作,扩大红军的革命影响,使红军力量得到壮大。红三军在黔东这段时期,补充了4000余名新战士,队伍扩大了,也进行了比较充分的休整。
二、黔东纵队
红三军除吸收苏区青年参加红军外,还大胆地收编“神兵”,在此基础上组建了黔东纵队。黔东纵队是以“神兵”为主体的黔东革命根据地第一支地方武装。1934年6月下旬成立,主要由“神兵”首领冉少波等领导的德江隐坪“神兵”和印江“神兵”组成,它直属红三军军部领导,由红军干部负责政治工作,配合红军行动,为红军输送了不少优秀的干部战士。它的成立,也是红军干部大队进一步对“神兵”指导和改造的结果。干部大队深入各地神兵,向“神兵”进行宣传,给“神兵”讲开展苏维埃革命的意义,讲红军的任务和纪律,启发他们的阶级觉悟,在此基础上先后收编印江沙子坡和德江枫香溪等地的“神兵”,将他们临时组建为特科大队,直接受红三军司令部领导。对那些开明的和进步的“神兵”头目,委以任用;对个别被地主豪绅收买并为其服务的头目,则以武力解决。之后,要求参加红军的“神兵”越来越多,发展成为黔东纵队。1
黔东纵队下辖3个支队,4支游击大队,共1500多人。纵队司令冉少波,政委熊仲卿,副司令张金殿。一支队队长张金殿(兼)、安明文;二支队队长李天保(因病,后由张忠贵代理);三支队队长张亚新、胡少清。
黔东纵队中尤其是来自“神兵”的战士,在根据地创建、保卫斗争中,表现了英勇的革命斗争精神。中共黔东特委书记、黔东独立师政委段苏权这样评价:由深受压迫的以农民为主体自发组织起来反抗官府的“神兵”,倾向革命,红三军入黔时,他们成为可靠的同盟军,积极支援,开创了黔东特区;当其加入革命队伍,接受改编成红军和游击队后,始终坚持斗争;在坚持黔东革命根据地斗争的艰苦岁月里,尽管敌情如此严重,他们坚定地团结在中共黔东特委周围,与黔东独立师一道,进行了英勇卓绝的斗争,与几十倍于己的敌人追堵“围剿”斗争达1个月之久,付出了重大牺牲,我们将永远记下他们的历史功绩!1
1
参见段苏权:《在坚持黔东斗争的岁月里》。
三、红军独立团
红军独立团是黔东革命根据地的一支重要地方武装力量。1934年6月至7月,在建立游击队的基础上,先后建立沿河、印江、德江和黔东4个独立团,同年8月又建立川黔边独立团。5个独立团共2000余人,由红三军直接领导,配合红军作战。为了向各独立团输送合格的兵员,在独立团辖区范围内先后建立了游击大队。同年9月底,独立团与黔东纵队合编为黔东独立师。到1934年10月,黔东革命根据地的游击武装发展到4000余人。
-
沿河独立团:1934年6月底建立,团长贺炳炎,政委胡宏升。枫香溪会议后,红三军派贺炳炎带领1个班的红军工作队到沿河县的上坝、甘溪一带,发动群众,组织枫香溪、淇滩、沙子、上坝、甘溪田坝、毛田坪、杜家宅、水田坝(汪家)、梨子水、甘溪黑獭子等10支游击大队,在此基础上组建了沿河独立团。
-
印江独立团:1934年7月下旬,由印江县宁家坪神坛佛主国学和天池坪神坛佛主李天保带领的一支“神兵”,以及六井溪、官塘(沙子坡)、喻家岩3支游击大队组成。团长张均望(红军干部)兼政委,副团长宁国学。
-
德江独立团:1934年7月,由德江德坪、坨底神坛佛主张羽让、张羽耀带领的一支“神兵”和丝茅坝、耳当溪、徐家岩等游击大队组建而成,又称“神兵团”。团长张羽让、谢恩举(后),政委徐承鹏(红军干部),副团长张羽耀、张金煌。下辖3支大队:一支队队长简祖德,二支队队长杜显贡,三支队队长安明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