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帝小说

青帝小说>太史慈实力怎么样 > 第375部分(第2页)

第375部分(第2页)

陈氏家族的陈登在当天下午便向徐州刺史张昭表达了诚意。允州刺史刘繇则骂上派大将陈横带兵加强两州之间的防御,曹操族弟曹仁则在下邳日夜加强防御。

()

倒是徐州赵氏家族的赵笠独树一帜,依然不理会青州的日渐强大和青州势力自徐州的扩张。

时至今日,随着青州评书《郭嘉与墨姬》的流传,现在人人都知当日郭嘉与太史慈之间不和地谣言都是无稽之谈,自然也明白张昭和虞翻都是太史慈的心腹。可是这个赵笠居然全不理会,真是不摘掉此人是另有玄妙还是愚不可及。太史慈得到这个消息之后欣喜之余也自恼怒。张昭名为徐州刺史,可是现在下邳却还在曹操的控制之内,这怎可容忍?本来张昭以徐州刺客史的名义向曹操讨要下邳未尝不可。但是自身的实力还是不够,而且赵氏家族始终不归顺自己,当然令太史慈不敢轻举妄动,唯有在暗中另想办法。

虞翻一结婚,太史慈便向尹氏提出要求,希望早日徐庶与何琳完婚,尹氏却不同意,说是短期之内不适合结婚,要过些时日再说。太史慈也没有办法,只好答应。毕竟良辰吉时未到,结婚令人丧气。

这个理由任谁听了都很正当,只是瞒不过太史慈等人,其实尹氏地意图很明显,那就是把婚事拖上一天是一天,毕竟徐庶乃是中原战局的指挥者,一天滞留长安,一天便不能回到中原。对太史慈大为不利。

而且表面上看,豫州刺史张济乃是汉献帝一面的人,有此人在中原,的确令太史慈头疼。太史慈当然明白这个道理,不过他并不着急,毕竟张济乃是自己人,若是曹操主动找上张济,那就更精彩了。

至于中原的事情,太随后此一点都不急,反而把与诸葛亮一起返回中原的另一位天才陆逊秘密派到了张济那里,为张济出谋划策。

有陆逊在,张济处当可高枕无忧,毕竟有心算无心,曹操可不知道张济有这等算无遗策之人,而且谁还会把一个孩子放在心上呢?随后,郭嘉也传来消息,冬天一过,于夫罗和徐晃便连连用兵,羌胡和鲜卑人被杀的惨败,随后并州方面排出了太史慈当初留在并州的特种精英部队,组成了出使队伍,开始向草原进发,执行能安抚就安抚,不能安抚就刺杀灭族的政策。

并州、司州、幽州、徐州、兖州、冀州在青州的影响下,改革全面铺开,虽然与青州不尽相同,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极力打击世家大族,通过合作和镇压,渐渐改变华夏大地地经济基础,调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远在青州的孔融接受了马多给他一个任务,那就是到各地去兴力青州五德院的分校。

孔融当官不成,但是兴办学校倒是有一手,他带着自己在历史上的两个好朋友……一直在平原郡闲逛无所事事的祢衡和随自己的父亲杨彪来到青州的杨死胡同,开始在北方各州郡开办学校,扩大五德院的影响。

此时的孔融和历史上也有很大的不同,变得全面支持新“五德终始说”,认为这是天下至理,谁若是说一句新“五德终始说”的一句不是,孔融绝对的横眉立目,和别人大吵一场。有这三个狂热疯子在后方为太史慈宣传,太史慈也省心的多了。

不闹事还帮自己的忙,也算是变废为宝了。

青州军方的门神王豹也不甘落后,因为在青州军中,墨门弟子越来越多,又因为他们心灵手巧,挣了许多钱却又讲什么四海为家,所以他们在各地也开始兴办平民学校,这种学校当然是免费的。如此一来,在北方,不管是什么阶层出身的人都有书读,在古中国开始了普及知识的热潮,这种局面连盛唐时代和文宋时代都不曾出现过。

至此,新“五德终始说”开始真正的流传开来,走进百姓的心中,把一种往日里高深莫测的学术变成一种浅显易懂的思维方式和知识。

而太史慈现在需要做的就是给新“五德终始说”一个合法的地位。于是,第一次全国范围内的科考试开始了。

第三部 一统 第七卷 第四章 科举

日春三月,万物复苏。

北中国各地人头涌涌,很多的读书人都奔往所在州郡的大城,这其中有世家大族家的子弟,还有寒门子弟。

每个人心中都有激动和惶惑不安。

这当然是因为破天荒第一次的科举考试制度带给他们的冲击所造成的。

青州的临淄、北海、昌邑、泰山、济南、琅琊、东莱:冀州的信都、巨鹿、广平、清河,并州的晋阳,幽州的范阳,兖州的东郡、颍川,徐州的彭城,司州的安邑,以及长安均设有考场。

在北方各地中,只有豫州没有设立考场,毕竟太史慈要装出自己和张济泾渭分明的样子给别人看。

原本在洛阳也有,但是因为天下大乱之后,洛阳人口骤减,又因为连年的灾荒,残破不堪的洛阳城几乎成为了空城。故此,太史慈惟有把司州的考场安置在了安邑。

因为青州的科举考试不是第一回举行了,所以青州的考场也最多,而且这几年来天下的学术中心已经渐渐由长安转移倒了青州,故此没有人持有异议。

由此也可看出今日之青州文化之繁盛。至于其他地方,因为青州人手有限,所以开辟的考场也有限,而且其他地方的文化普及程度也没有青州那般惊人,故此足够使用。

汉献帝也曾经建议砸其他地方多开设考场,但是却被管宁坚决驳回,理由是宁缺毋滥,科举考试乃是利天下之大法。只能循序渐进按部就班,不可操之过急,若是被一些居心叵测的人利用了,用来营私舞弊,那么科举考试就没有意义了。汉献帝当然完全赞同,他虽然不敢说自己父亲汉灵帝的坏话,但是也知道自己父亲活着的时候卖官鬻爵地东汉朝政乌烟瘴气。狗尾续貂和狗戴进贤冠那是天下闻名,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举荐制度的缺陷,选拔官员全凭个人喜好。

现在眼见着科举制度有利于天下,汉献帝当然不希望科举制度被人利用。最后再一次演变成别人牟取暴利的手段,故此痛快地同意了管宁的请求。王子服等人确实冷眼旁观,他们是世家大族的子弟,当然明白世家大族的内心感受,他们抱着看消化的心态静观事态的发展,再他们看来,只怕科举考试一旦实行,各地立时会暴动不断。

不过他们的希望落空了。

原本有很多人都对科举制度持观望态度。现在科举制度一旦成为现实,的确立时引起各地震动。很多世家大族对此不满,但是却已经无力反抗太史慈的强力制度,在太史慈这段时间的改革中。兖州和冀州的世家大族力量已经大大减弱,先是按照青州的法令,一个家族的继承人只能有一个,剩下的人必须自谋生路,其次便是当官必须要参加科举考试,指这两条便弄得世家大族中的子弟树倒猢狲散,各奔前程。

()免费电子书下载

冀州的世家大族原本以甄氏家族和辛氏家族为首,原来荀氏家族则因为太史慈政策的原因。悄悄的撤离了冀州,在荀氏家族杰出的代表人物荀谌的带领下直奔江东而去。甄氏家族和辛氏家族对太史慈乃是言听计从,而且在改革中得到了很多的好处,故此在两大家族的带领之下冀州的科举考试除了青州之外最火爆的。

徐州的悦也和冀州相似。糜竺和陈登一旦全面归附青州,徐州地方势力完全冰消瓦解,只是因为徐州现在势力分布泾渭分明,故此考场只开设了一个在彭城。兖州的世家大族因为张邈和陈宫的事情对太史慈服气得很,故此兖州的情况也很稳定。

并州地王氏家族有把柄落在太史慈的手中,哪还不乖乖的?至于郭氏家族。因为郭淮的原因,自然不必说。

幽州新定,一个考场便够了。

故此,王子服等人预期的暴动完全没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