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五年二月的时候,诸葛亮第四次攻魏,包围祁山,蜀军乘势抢先收割熟麦,获得军粮。时陇右无粮,有人建议从关中运粮,便路途非常远。这时,又是郭淮凭借自己在羌人心中的威望招抚羌人,恩威并施,遂解军粮之急。转为扬武将军。青龙二年二月;诸葛亮率军10万出斜谷第五次攻魏。又是这个郭淮识破了诸葛武侯地用心;屯兵北原;更识破诸葛亮攻西围是假;攻阳遂是真的战略意图;令一代奇才诸葛亮无功而返;更加进一步刺激了诸葛亮的病情;令诸葛亮当年八月病逝于五丈原。
()好看的txt电子书
可以说;诸葛亮地死;这个郭淮有着直接原因。诸葛亮死后,无论是王平还是姜维,与郭淮交手都未占到半点便宜,此人在长安地区一共呆了三十多年,绝对是长安地区解决各种问题的专家和防守长安、汉中、西凉的中流砥柱。
看着眼前这个对自己恭恭敬敬、而使诸葛武侯“泪满襟”的郭淮,太史慈的心脏不争气的跳动了几下,含笑招手令郭淮坐下。
史阿见状,松了一口气,看得出太史慈对自己的这个徒弟印象不错,而且也对自己的自作主张并无不满,心中暗赞太史慈的用人不疑。呵呵一笑,史阿对郭槐道:“伯济,这就是我和你说地大人物了。”
郭淮一个劲儿的点头,太史慈若是还不算大人物,谁才是大人物。
史阿转过头来向太史慈解释道:“主上,我今天才一到长安城的门口,就看见这小子匆匆地从长安的城门口出来,一副心事匆匆地样子我把他叫住,一问,才知道这小子有急事要出城。”太史慈闻弦歌而知雅意,马上明白史阿所说的急事一定和自己有关,马上把目光看向了郭淮,露出询问的目光。同时心中恍然:大概就是因为这件事情,史阿才彻底的信任了郭淮,把这个郭淮领到了自己这里。
想到这里更是提起了百倍的精力去听郭淮说的每一个字。
经历的风浪多了,太史慈不会那么轻易地相信别人。郭淮在太史慈炯炯的目光的注视下,略微有点紧张,组织了一下语言,才道:“那天师傅进长安城来找我,把我吓了一大跳,而且师父很急,一个劲地询问我长安的事情,心慌意乱下,就忘记把一些事情告诉师父了。等到师傅走了以后。我越想越不对劲,但是又不知道师傅的行踪,所以才决定出城,决定自己解决这个潜在的危险。”
太史慈仔细的揣摩着郭淮地话,觉得他这番言词可信性很高。即便是王允已经知道自己带领五千特种精英渡河的消息,那下不可能知道自己和史阿这么隐秘的行动,可以说郭淮的出现完全是一个巧合。在这种情况下。郭淮的话的可信度就已经很高了。若是郭淮是王允的内鬼,那很难想象郭淮会在见到史阿之后马上缟出一个令史阿完全信任地理由来。若是如此的话,这个郭淮可是太高杆了。
不过小驶得万年船,现在只要听一听郭淮嘴中所谓的危险是什么,马上就可以判断出来这个郭淮到底是不是王允派出来用来算计史阿地人。想到这里,太史慈微笑道:“伯济所谓地潜在的危险是什么,说来听听。”
郭淮凝声道:“在下不知道师父有没有向太史将军提起过我长安的身份。”
太史慈从史书中倒是知道郭淮的来历。不过表面上却故作不知,那当然是为了检验郭淮有没有对自己说实话。才要说不知道,郭淮却失笑道:“是小子糊涂了,太史将军明明是第一次听说我这名不见经传之辈,也对,师父又怎会提及我这籍籍无名之人呢?”
顿了一顿,郭淮道:“我的祖父郭全曾经乃是朝中的大司农。我的父亲郭缊现在正在并州雁门出任太守。”太史慈点了点头,知道郭淮没有瞒自己,同时心中一动,这个郭淮倒是给自己提了一个醒,自己不是不放心于扶罗,要梁习暗中派人监视吗?若是这个郭淮投入到自己的手下,那么定会得到乃父郭缊地全力支持的。
并州初定,在雁门边关有一个自己的心腹在,实在是一件理想的事情,尤其是自己正在和北面的草原民族交战的时候。正在想着,郭淮又道:“早年的时候,小子曾随祖父安居在洛阳,当时就已经和师傅学习击剑之术,后来,京城西迁,祖父被逼迫入长安,我也跟着到了这里,后来师父突然在长安出现,还当上了大汉第一剑师,我就接着和师傅学习剑术。而郭氏家族又非是本地人,我在长安举目无亲,幸好有师傅照料我,否则只怕我郭淮早已经病死在长安了。”
太史慈这才知道原来史阿对郭淮有活命之恩。看样子,郭淮骗史阿的可能性已经是微乎其微了,而且郭淮也是的却是个孝子。
过坏的眼中露出回忆的神色道:“我病好之后,便知道自己这条命是师父救的,所以师父要我赴汤蹈火我定然在所不惜。
太史慈点了点头,历史上史阿和郭淮不都是曹魏集团的人吗?就是没听说两个人会扯上关系。史阿的脸上露出罕见的笑容,使得一张好像万年寒冰的英俊面孔有了一丝笑容。道:“伯济资质不错,人又勤勉,我岂有见死不救的道理?”
史阿对太史慈道:“伯济是个有心人,我当初来长安的时候,伯济本来想要离开长安,回到故里太原阳曲,协助自己的父亲驻守雁门关,与羌胡作战,但是意见我来,便留了下来继续和我学习剑术。不过说到才能,我看伯济的带兵能力要远远超过他的剑术了。?太史慈这才知道,原来郭淮的命运在这里应为自己干预历史的原因出现了一个小小的转变。
怪不得呢,自己明明记得郭全跟孙曹操的时候就在自己的家乡,何时在长安出现过?原来竟是因为史阿的突然出现而造成的。而且史阿也早就想到要把郭淮安插在长安做自己的棋子了。郭淮被史阿说得有点不好意思,微红着脸道:“师父过奖了,不过师父的嘱咐不敢有一丝的忘记,师父不希望别人知道师父与我之间的关系,所以时至今日,在长安还没有人对我的身份表示怀疑,只是知道我乃是已故大司农郭全的孙子。直到师父大闹长安,我才知道师父为何不让我张扬自己是师父的徒弟。那是生怕我受到牵连,只是没有想到师父会这么快回来,而且站到我的身边。
说到这里。太史慈还是没有从郭淮地话中发现一丝不妥当的地方。看来的确是自己杯弓蛇影了。看着太史慈若有所思地样子,郭淮连忙一拍自己的脑袋道:“看我,居然说跑题了。事情是这么回事,当时师父见我病好了,便建议我依附长安的权贵人物。毕竟我地祖父乃是朝中的大司农,人脉极广。因为王允和我祖父还算有点交情,而且王允乃是晋阳王氏家族的人。说起来也是同乡世家之好。所以我便去投奔王允······”
太史慈闻言失声道:“你说什么?王允乃是晋阳王氏家族地人?王氏家族不是在我青州琅琊吗?”到底是怎么回事?王允地家族居然在并州而非是山东琅琊!
一瞬间,太史慈便捕捉到郭淮说的麻烦事情是什么了:自己带领伍千特种精英潜入长安地区的事情根本就是瞒不住王允,也许王允现在不知道,但是只要晋阳的王氏家族派人到长安来,那就一定会知道这个秘密的。
若是自己还以为可以始终瞒得住王允,说不定会让王允反过来算计。这个情报来得太及时了。
只此一件事,太史慈就已经彻底相信郭淮了。郭淮看着太史有脸诧异的样子;解释道:太史将军有所不知。望王姓一共有三支;太史将军说的是琅琊的王氏和王允所在的晋阳王氏虽然都上毫周灵王太子晋之后裔;但两者不能混为一谈;说起来晋阳王氏家族乃是正统;不过现在人们一提起王氏家族只会想起琅琊里;早在先汉昭宣时期;博士谏大夫;经学名家王吉。就是为琅琊王氏地显贵奠定了基业。王吉祖孙三代;禄位弥重;哟〃累世之美〃称号;开创了琅琊王氏显贵的先河。所以晋阳王氏家族反而不那么出名了。原来如此!太史慈知道王氏家族并非是因为什么王允;而是因为两晋时期山东琅琊王氏家族太有名了。西晋;王祥位居三公;王戎;王衍先后出任宰相;大大提高了琅琊王氏家族的声望。东晋初;由于王导功勋卓著;担任宰相居中秉政;形成了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这是琅琊王氏势力达到顶峰的标志。一直以来;太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