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驾崩,若无遗诏,自是要朝臣,宗亲来选择新皇上位的。皇帝正处盛年,而皇上平日带在身边的,都是高贵妃所出的皇七子云塔。但之前元后早逝,却有一子,由皇太后亲自教养。
十八岁的皇嫡长子云图,之前在朝中虽有如透明一般。但元后曾大功于朝,而元后之死,内里乾坤不能深究。于是,当时元后借此曾逼迫皇帝立下‘永不再立后’的誓言,这个誓言当时以明旨发出。以体现帝后的“情深意重”!由此,元后为自己惟一的儿子,留下了惟一嫡子的名分。
立嫡长,还是立爱宠,照说就没什么争议。但元后娘家也就是皇太后的娘家,但先皇并非皇太后亲子,元后娘家的成器者不多,朝中已经没有什么实力了。
而相对的,高贵妃的娘家高家,是本朝仅剩的世家,没有之一。开头就说了,他们家门口的匾都是太祖亲提,这跟丹书铁卷差不多。只要家里不谋反,后世的皇上就拿他们家没法子。
而他们家世代书香,国子监就几乎就成了他们家开的,历代家主,几乎都是国子监祭酒。而到了雅卿祖父,更是官致太师,他是先皇最敬重的老师。
而先太师除了是帝师之外,更重要的是,现在在朝说得上话的文臣,没几个不是那位老太师的学生。
老太师一子一女,儿子就是雅卿的父亲高洋。高洋少年成名,是真的高中过状元的。是最年轻的翰林院大学士,然尔也是家族的异类,人家没进国子监,人家去了御史台,四十岁,让他做到刚正不阿的御史大夫。
高洋之子高峻也是少年英才,十二岁中秀才,十五岁中举人。但他以贵妃之侄为由,避开了殿试,为自己在清流之中赢得了一席之地。现在国子监继续学习,会等着几年后授官。莫看他人小,却被认为是高家在国子监的继承人,朝中万不敢轻视于他们的。
云图只占嫡,而皇七子云塔除了占着先皇的爱宠之外,还有强大的舅家支持。于是朝臣与宗亲来说这就是机会,这是要几方人马来拉拢的,他们好待价而沽!也正好弄个拥立之功的。
结果戏根本就不是按着他们想像中的剧情来演,皇帝突然驾崩,一直无声无息的皇太后突然让人关闭了九门,一杯毒酒赐死了高贵妃。丧钟这才敲起,一切也就已成定局。
所有人好像才突然想起,皇太后虽不是皇上之生母,可是皇太后却是有亲女儿的。而她的亲女儿安国长公主,正好嫁给了功勋卓著的卫国公郝家。
上任卫国公也就是安国长公主之夫婿在十年前边关之战中,力战外蛮,血战到最后一滴血,一直到援军的到来。卫国公自然要进忠烈祠,而长公主与其幼子是受军方保护的。
此时的禁军首领是郝家的门生,而京中各守卫之军,与郝家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于是看似无声无息的皇长子云图,在皇太后与安国公主的护佑之下上位,又有什么可惊讶的?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原本再清贵不过的高家,因为家里出了贵妃与皇子,成为新帝上位之后第一个倒霉的。
ps:今天第二更,至于说什么时候审核完成,小p就不知道了。对了,你们是用手机看还是用电脑看啊,我今天才知道,用苹果手机的点娘app看,千字五分,而用网页版看,千字三分。那个,积少成多,你们注意一点。用安卓系统的,没有区别。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lt;a&;gt;&;lt;a&;gt;&;lt;a&;gt;
第3章 归来
这回惟一的变数,就是此时坐在车中的高雅卿。她是高雅卿,只不过是,十年后那个因家逢巨变,父兄双亡,成为罪人之后,被迫打入教司坊,委身于仇人,最终与仇人同归于尽的那个高雅卿。
雅卿重生了,她没想到自己回到抄家的那一天,忙乱之中,她做不了更多。她刚刚在书房之中,并非闲情读书等着父兄夜归。
父兄夜归也不是一次两次,父兄再如何,也不会让她在外院等着他们回来。她在书房,只是为了毁灭致父兄于死地的一项重要的证据罢了。
趁着入夜无人,她偷溜回外书房里。这里她熟门熟路,纵是不开灯,她也是知道东西在哪的。只不过,她不是真的九岁的雅卿,而是已经死过一次的牡丹阁名妓卿卿。
她点上灯,拿了一本志怪话本,书摊在桌面上。然后才低下头,在父亲书桌暗格里找出了那封信。
父亲暗格里,也里面只有这一封信,她把那信抽出,把柔软的信纸揉进了嘴巴里。信封她没有销毁,而是特意放入了一张她从闺房带出的粉色洒金笺,再把那信封原样摆回。她左右看看,又去书架边上的匣子里拿出一打银票,放进了密匣之中。
内心觉得有点对不住父亲,但是这里是外书房,每家的外书房里都会一个放特别重要东西的地方。高家几世清贵,家里不算豪富,但积累了几代人,总归有点家底。
只是父兄都是文人的禀性,银票什么的就随手放在书架柜的木匣里,他们家库存也没有更的多压库金银。
现在她把银票和洒金笺放进去,一是让人知道,这匣子不重要,二也是因为牛皮信封不好销毁。既然说,那信封没有标记,那么放一张香艳的空白洒金笺,便是一种桃色的暗示。
毕竟母亲去世多年,家里一个姬妾都没有的情况下,老爷子有个暗处的红粉知己,也不算什么大事。最多算是一点私德有亏。而父亲从来就不是个迂腐的人,这点小节,他不会在意的。
信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