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计划赶不上变化
高羽离开洛阳时,尔朱荣将其麾下玄甲军中的契胡精锐全都升职编入到禁军之中。
削弱了高羽的实力,毕竟这一批契胡精锐跟着高羽完整的经历了洛阳之战,硬冲三十万联军,大破之还活了下来。
放在任何的人的手中,那都是宝贝疙瘩。
但也变相的帮高羽提纯了部队。
高羽就带了三千六百人过来,其中的六百人是最早跟着他从怀朔一路走来的老人,而似王玄、李文书这些原本在洛阳近郊被抓来的丁壮,大多数都是汉人。
府兵中大多数为燕、幽之地前来逃难的流民,但这些流民也绝大多数都是汉人。
也就是说……
高羽的军队几乎就已经成为了一支纯汉人组成的军队。
有坏处,也有好处。
坏处就是大魏统治北境一百多年,无时无刻不在提防汉人,不许汉人为兵,汉人的军事素养下降的厉害。
好处就在于军队并非多民族混杂的联军,不会轻易的出乱,不会有太过于明显的胡汉之争。
带着五千府兵出发,而自己的玄甲军被高羽留在东阳城,这其中一部分人会成为新设立折冲府的都尉、校尉、旅帅,他们也都是老兵,最主要的是识字。
高羽可是从怀朔起,就有意培养麾下士卒认字。
一来嘛,自己不单单是将军,还是他们的老师,加强彼此之间的关系。
二来嘛,高羽一开始就是将这批人当做起步就是中层军官的标准来培养。
他这六百玄甲老兵,那就是六百个军官,高羽能很轻松的将自己所掌控的军队数字提升上去,无非就是高羽并不喜欢那种‘虚胖’,听着很唬人,实际不堪一击。
崔暹、杨愔等人也被高羽给带上。
“将军,十个折冲府还是少了点吧?”
崔暹很清楚高羽手中掌控的田地有多少,“设立二十个最为合适。”
只要手中有足够多能分出去的田,府兵其实维护成本极低,吃喝拉撒全部都是自己解决,
府兵制最大的优点,其实并非是在优秀的奖赏机制下,使得府兵很能打。
真正的优点在于,兵农合一的模式下,日常维持成本极低,且不容易造反。
府兵平日里就分散在各个村落中,日常务农、研习武艺,没有战事轻易不得召集,将领只能负责指挥。
召集的话也需要走一套十分繁杂的流程。
比如高羽设立的折冲府,就是个管理机构,并没有兵权,没有特殊情况,折冲府的校尉、都尉都不得擅自接触府兵。
高羽暂时的想法是在天策府下设立一个总揽府兵事务的机构,由木兰、羊侃等人一同管理。
若要召集府兵,需要有木兰、羊侃等人共同的签字画押,又或者说是最少有两人共同出面,手持印信才能征调府兵。
高羽在军中的威望毋庸置疑,尤其是从洛阳带来的三千六百人就是他绝对的铁杆,但随着自身势力的扩展,他不可能任何事情都亲力亲为。
那就只能重用心腹之人,并且必要的制衡手段也得用上。
并非是不信任,制衡本质上也是对心腹的一种保护。
若是上头对一个人完全不设防,反而会让这人胡思乱想。
第14章计划赶不上变化
高羽却摇摇头,“得留有足够的禄田和恤田,南青州的步子可以迈开一点,剿灭流民后,暂时先设立二十个折冲府。”
历史上的从宇文泰一直到隋唐,府兵制是以关中而控天下。
高羽眼下的基本盘注定就是在青州、南青州,光州这一块,以山东之地控天下。
若是一切都顺利,三十五个折冲府,那就是三万五千府兵,算上辅兵的话,高羽大致能够轻松的拉扯出一支七八万规模,且训练有素的部队出来。